当前位置:
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唐)韩愈《木芙蓉》昼暖夜凉,寒生露凝,又是一年寒露将临,此时的北方,部分地区已是千里霜铺、万里雪飘,而在八闽大地,才将将暑热稍褪,气爽风凉。《通纬·孝经援神契》有云:“秋分后十五日,斗指辛,为寒露。言露冷寒而将欲凝结也。”寒露前后是一年中螃蟹最为膏满黄肥的时节,此时邀上三五好友把酒持螯,醉卧菊怀...
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踏苔行引兴,枕石卧论文。即此寻常静,来多只是君。 ——(唐)贾岛《夜喜贺兰三见访》自立秋始,至霜降终,秋分,因值三秋之正中,有着“平分秋色”之意而得名。秋分之日,阳光直射赤道,昼夜相等,此后白日渐短,寒夜渐长。《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有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所藏这幅兰花图轴,纵115.4厘米,横...
月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先民对“月神”的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随着祭月仪式逐渐演化为赏月、颂月等活动,中秋节又被赋予了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之意,人们以吃月饼、看花灯、饮花酿等活动来祈祷阖家团...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白露节气,天高云淡,气爽风凉,仲秋伊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五行中的金,金为白色,故以白形容秋露,取名“白露”。时至白露,暑气渐消,天气渐凉,温差渐大,“鸿雁来,玄鸟...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人寿不如山,年光忽于水。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唐)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怀》 处暑,即为“出暑”,属“三暑”之中的“末暑”“三秋”之中的“孟秋”。元代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注曰:“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时至处暑,随着太阳高度持续降低,阳光已不再炙热,气温开始逐步下降,暑气渐消,凉秋即至...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宋)刘翰《立秋》立秋,节气里的“四立”之一,是一年中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转折。《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立秋之后,气候由盛夏的闷热潮湿向清秋的风凉干燥过渡,草木万物也随着阳气的下沉开始从繁茂葱郁趋向于成熟萧瑟。人类博物馆于1955年5月购入的这幅设色秋菊双鸟图轴,纵115.9厘米,横33.5厘米...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唐)白居易《销暑》大暑,时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火日炙人、高温潮湿,“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了顶点。古往今来,暑热难耐的人们寻出了各种办法来消暑度夏——赏荷便是其中一解。每年大暑前后是观莲的最佳时节,民间以夏历六月二十四为荷诞。荷,含苞时称“菡萏”,盛开后名“芙蕖”...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唐)元稹《小暑六月节》小暑,即“小热”,为炎炎夏日的开端。元代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小暑有这样的注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时至小暑,绿树浓荫,暑气熏蒸,民间素有赏荷吃藕以消暑度夏的习俗,荷花也因此成为了小暑节气 “夏花”的代表。人...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龙潜淥水坑,火助太阳宫。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夏至五月中》夏至,据清《恪遵宪度》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智慧的先民用“立杆测影”的方法,通过观察日影的长度,来确定太阳的位置和节气,而夏至是一年中日影最短的一天。此时,昼最长,夜最短,阳极生阴,蝉蜕始鸣。蝉,出于淤泥而不染,只饮清露而不...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南宋)陆游《时雨》芒种,亦称“忙种”,是一年中农民们最为忙碌的一个节气。《周礼》有云:“泽草所生,种之芒种。”芒种时节,南方地区的人们忙着插秧种稻,北方地区则忙着割麦打谷。进入仲夏,梅子黄时,百花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