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宋)刘翰《立秋》立秋,节气里的“四立”之一,是一年中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转折。《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立秋之后,气候由盛夏的闷热潮湿向清秋的风凉干燥过渡,草木万物也随着阳气的下沉开始从繁茂葱郁趋向于成熟萧瑟。人类博物馆于1955年5月购入的这幅设色秋菊双鸟图轴,纵115.9厘米,横33.5厘米...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唐)白居易《销暑》大暑,时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火日炙人、高温潮湿,“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了顶点。古往今来,暑热难耐的人们寻出了各种办法来消暑度夏——赏荷便是其中一解。每年大暑前后是观莲的最佳时节,民间以夏历六月二十四为荷诞。荷,含苞时称“菡萏”,盛开后名“芙蕖”...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唐)元稹《小暑六月节》小暑,即“小热”,为炎炎夏日的开端。元代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小暑有这样的注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时至小暑,绿树浓荫,暑气熏蒸,民间素有赏荷吃藕以消暑度夏的习俗,荷花也因此成为了小暑节气 “夏花”的代表。人...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龙潜淥水坑,火助太阳宫。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夏至五月中》夏至,据清《恪遵宪度》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智慧的先民用“立杆测影”的方法,通过观察日影的长度,来确定太阳的位置和节气,而夏至是一年中日影最短的一天。此时,昼最长,夜最短,阳极生阴,蝉蜕始鸣。蝉,出于淤泥而不染,只饮清露而不...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南宋)陆游《时雨》芒种,亦称“忙种”,是一年中农民们最为忙碌的一个节气。《周礼》有云:“泽草所生,种之芒种。”芒种时节,南方地区的人们忙着插秧种稻,北方地区则忙着割麦打谷。进入仲夏,梅子黄时,百花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宋) 陆游《乙卯重五诗》端午仲夏端午,飞龙在天,百邪皆避。端午节起源于上古百越地区的“龙”图腾崇拜,先民们择“飞龙在天”吉日,以龙舟竞渡等形式拜祭龙祖、敬龙酬龙,以求祈福纳祥、辟邪攘灾。南北朝后,端午节日被赋予了纪念屈原的人文内涵。千百年来,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民间逐渐把端午节...
小●满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宋)欧阳修《五绝·小满》人间四月天,小得盈满时,万物向阳处,山川草木盛。小满时节,香荷映碧,芭蕉夜雨,满而不溢,盛而不极。此时的北方,麦粒开始灌浆,作物开始饱满,将熟未熟;南方则雨水渐多,江河渐满,将溢未溢。 人类博物馆馆藏有5面铜鼓,此面四蛙纹铜鼓,是其中较大的一件。直径83.6厘米,高55.3厘米。鼓面伸出鼓颈外,鼓胸微凸,鼓腰略收,环...
旅人游汲汲,春气又融融。农事蛙声里,归程草色中。独惭出谷雨,未变暖天风。子玉和予去,应怜恨不穷。——(唐)周朴《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谷雨 谷雨,取自“雨生百谷”之意,乃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此时的农田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因此有“春雨贵如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说。谷雨之际,时至暮春,大地回暖,春雨绵绵,牡丹吐蕊,樱桃红熟,文人雅士相邀赏花品果,吟诗作画。 人类博物馆...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清明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等,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每逢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草木生机繁茂,大地呈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人们在祖先祭祀时慎终追远,在赏春郊游中拾翠踏青。人类博物馆这件宋代绿釉...
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唐)刘长卿《春分》春分春分,有分割春季、平分昼夜之意。《春秋繁露》有云:“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每年春分之际,气候温和,雨水充沛,草长莺飞,层林尽染。通过人类博物馆所藏的这尊高41.6厘米,口径18.1厘米的20世纪日本九谷烧粉彩花鸟纹方胜瓷瓶,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花团锦簇,生机勃勃,春的气息扑面而来。“九谷烧”因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