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由秋入冬的转折。此时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论衡》有云:“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 进入霜降节气后,气温骤降,天青风寒,凝露为霜,百草枯萃。此时,只有菊花傲立霜雪,姹紫嫣红,一花盛放百花之美。
古人视菊为“候时之草”, 南朝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赏菊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而菊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在漫长的历史中又被赋予了吉祥长寿、淡泊致远等涵义,历代诗书画论、陶瓷玉器以菊为题者繁多。古人最早将菊花纹饰应用到瓷器上应始于宋代。到了明代,龙泉窑开始大量烧造以菊花纹饰为主的、器型硕大厚重的青瓷器物。
人类博物馆珍藏的这件明代龙泉窑青釉刻菊花纹瓷盘,是林惠祥先生于1952年3月在厦门购得,后无偿捐赠给博物馆的。盘高7.5厘米,口径39.4厘米,底径21.5厘米,折沿,浅腹,弧壁,圈足,盘内底刻双瓣菊花纹。此盘通体施青釉,釉色葱翠欲滴,青莹似玉,胎体致密厚重,暗刻花纹流畅写意,呈立体浮雕状。瓷盘大而厚重,精光内蕴,纹样大气,足见其工艺之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