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暑消云散盼秋来

时间:2022年08月23日

来源:

浏览: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忽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唐)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怀》




处暑,即为“出暑”,属“三暑”之中的“末暑”“三秋”之中的“孟秋”。元代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注曰:“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时至处暑,随着太阳高度持续降低,阳光已不再炙热,气温开始逐步下降,暑气渐消,凉秋即至。此时正值农忙开渔前后,不少地区都有吃鸭子的习俗。人们认为处暑吃鸭不但鲜香滋补,还能清心润燥、强身健体。

中国人驯养鸭的历史久远,早在秦汉时期,鸭就已经成为了三大家禽之一,这从大量出土的鸭形随葬品中可窥见一二。两汉时期,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岭南得以推广,这使百越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百越民族从采集和狩猎经济转向农耕生产和畜禽饲养,畜牧业成为了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副业生产。因此各种泥塑的猪、牛、鸡、鸭在岭南的汉墓中常有出土。

上世纪八十年代,广州市文物管理处赠送给我馆一批两汉时期的随葬陶塑,包括陶塑动物、陶塑建筑物,以及陶灶、陶井等日常生活生产仿制品。其中这件东汉陶鸭,高12.1厘米,长16.7厘米,橙红陶塑,呈趴卧姿态,尾羽上翘,身躯圆润,造型古朴写实、憨态可掬。这件陶鸭出土于广州市黄埔区一座东汉墓葬中,墓葬所在地现为广州石化厂厂址,1973年兴建该厂时,考古人员在地下发现多座两汉墓葬,随后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批墓葬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研究百越诸部中南越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材料。


文稿 | 孙雯
海报设计 | 曾子涵
排版 | 李珂祎
编审 | 靳小龙、林秀莲

文博管理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