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14 2022

    校友讲厦大故事 |厦大地名探源(四)演武亭

    清初夏琳著《闽海纪要》记载:“成功筑演武亭以练兵,亭在厦门港院东、澳仔岭之交”。时间是明永历十二年,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春天。筑亭的目的是为了方便郑成功督导演武场上士兵的操练,就住宿在现场了。所谓“亭”其实是一组建筑,称“演武亭楼台”,也称“演武台”。郑成功部将杨英《先王实录》记载:“命冯工官就澳仔操场筑演武亭楼台”,说明这块地方之前就是训练士兵的场所,因为靠近澳仔岭就叫澳仔操场。图1是笔者...

  • 04-07 2022

    校友讲厦大故事 |厦大地名探源(三)演武场

         1921年陈嘉庚先生在演武场上建起了厦门大学,每一个厦大学子心中都有演武场情怀,演武场也代表了厦门大学时光空间。那么演武场是怎么来的?先来看演武场的地质形成。根据地球科学者研究(叶清:《厦门地理环境的变迁——从地图看厦门岛的沧桑巨变 》):现在的演武池是古代潟湖的残留部分,潟湖是由沙坝、沙嘴或滨岸堤与海洋隔离开的海滨浅海湾。据地质勘探和古地理环境考察,地质时期演武池、厦大西村、演武场、芙蓉湖这...

  • 03-31 2022

    校友讲厦大故事 |厦大地名探源(二)镇北关

         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福建,设“十一卫”“一十三所”“四十五巡司”,在嘉禾屿上有“中左守御千户所”和“高浦巡检司”“塔头巡检司”。塔头巡检司位于黄厝营内山,至今留有遗址;但对于高浦巡检司在什么地方一直存在疑问。2020年思明区将位于厦门大学校内的镇北关列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说明:“明代在此建高浦巡检司,万历八年(1580年)废。其后代民间称为镇北关,是明代海防设施之一。” 按明《八闽通...

  • 03-24 2022

    学长讲厦大故事 |厦大地名探源(一)白城

    作者徐文才江苏苏州人。1990-2003年在厦门大学工作,曾任建筑系教师、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基建处处长。现为上海畅想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创始人。一九二六年鲁迅到厦大任教,九月二十三日在给许广平的信中写道:“我到此快要一个月了,懒在一所三层楼上,对于各处都不大写信。这楼就在海边,日夜被海风呼呼地吹着。……风景一看倒不坏,有山有水。我对于自然美,自恨并无敏感,所以即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动。但好几天,却忘...

  • 02-24 2022

    厦大红色记忆 | 激情燃烧的新厦大

    作者:汪毅夫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1951年1月1日,厦门大学校报《新厦大》发表报道《巩固祖国国防,师生踊跃参加军校,初步统计已有200余人报名》(图一),同日同版又以《参加军校同学组织四战斗队》(图二)为题报道说:“已签名决定参加军事干部学校的同学为了便于联系和组织学习,以院为单位各组织一个战斗队。文法学院取名‘保尔·柯察金战斗队’,由陈孔立任队长。财经学院取名‘夏伯阳战斗队’...

  • 01-20 2022

    厦大红色记忆 | 张大宣:大得民心骨香梓里 宣传农运血溅桐城

    1927年9月1日,福建省永春县农民革命运动著名领导人张大宣,在赴省途经泉州时,于泉州花巷慘遭敌人暗杀。噩耗传来,永春人民悲痛不已。9月20日举行的追悼大会暨出殡仪式,到会者有二千余人,大会庄严隆重。仙游县农协会送来的挽联云:“大得民心骨香梓里,宣传农运血溅桐城。”张大宣(1903—1927),小名张端峭,字忠挺,1903年9月出生于福建省永春县鳌峰乡鳌西村(现为吾峰镇吾西村)一个书香门弟,祖父、伯父、父亲均是晚清...

  • 12-02 2021

    厦大红色记忆 | 黄淑:雄心如丹染,热血未白流

  • 11-23 2021

    厦大红色记忆 | 黄埔英烈蔡光举:血洒疆场 浩气长存

    “为革命者, 只有死和血, 才能促进革命之成功。 以我之血,浇灌主义之花。” 这是“黄埔军校牺牲第一人”——蔡光举最后的遗言。

  • 11-18 2021

    踵事增华 文博育人:百年厦大“掌”中读(五)

    厦大文博管理中心推出“百年厦大‘掌’中读”系列,以时间为轴,重温 “厦大初创”“长汀岁月”“人民新厦大”“南强春天”“奋进一流”的百年足迹,感悟百年厦大积淀的精神与文化,从中汲取奋进新百年的磅礴力量。

  • 11-16 2021

    踵事增华 文博育人:百年厦大“掌”中读(四)

    厦大文博管理中心推出“百年厦大‘掌’中读”系列,以时间为轴,重温 “厦大初创”“长汀岁月”“人民新厦大”“南强春天”“奋进一流”的百年足迹,感悟百年厦大积淀的精神与文化,从中汲取奋进新百年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