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陈两先生调查泉州古迹及关于中外交通史料之报告》,《厦大周刊》第165期,1926年11月27日。
【2】陈万里《泉州第一次游记》,《厦门大学国学研究周刊》第1期至3期连载未完。转引自洪峻峰《厦门大学国学院的泉州访古与研究》,载于林振礼、吴鸿丽主编《泉州多元文化和谐共处探微》,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9页。后收录在陈万里《闽南游记》,开明书店,1930年。
【3】张星烺《泉州访古记》列入《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季刊》创刊号(该刊已编好,但最终未能出版)。转引自洪峻峰《厦门大学国学院的泉州访古与研究》,载于林振礼、吴鸿丽主编《泉州多元文化和谐共处探微》,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9页。此文正式发表在《史学与地学》1928年,第4期,1-16页。
【4】张星烺《中世纪泉州状况》,《史学年报》,1929年,第1期,33-44页,后收录在张星烺著《欧化东渐史》,商务印书馆,2015年。根据汪毅夫考证,1926年11月12日,张星烺在厦大国学院第一次学术演讲会的题目为《中世纪之泉州》,目录显示与1929年发表的《中世纪泉州状况》仅缺少了“考古学与史学之关系》一节,并非是《泉州访古记》的演讲稿。
【5】陈万里,《闽南游记》,开明书店,1930年。
【6】顾颉刚,《泉州的土地神(泉州风俗调查记之一)》,《《民俗》,1928年,第2期,1-8页。此文首先在1927年1月5日刊载在《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周刊》第一期。
【7】顾颉刚,《泉州的土地神(泉州风俗调查记之一)》(续),《《民俗》,1928年,第3期,8-12页。此文首先在1927年1月12日刊载在《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周刊》第二期。
【8】顾颉刚,《天后》,《民俗》,1929年,第41/42期,1-9页。
【9】G.Ecke,&P.Demieville,The twin Pagodas of Zayton:A study of Later Buddhist Sculpture in China,Harvard University,1935.《刺桐双塔》译本,九州出版社,2019年出版。根据汪毅夫考证,艾锷风的《福建闽南的两座方形石塔》(The Ashlar Pagodas at Fu-Ching in Southern Fu-ching)、《刺桐的花岗岩石碑断片》(Zayto-nicheGranitbruecken),转自汪毅夫,《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与泉州历史文化研究》,《闽台区域社会研究》,厦门:鹭江出版社,2004年,第210页。
【10】叶长青,《福州豹屏山古扩瓷器出土记》,《东方杂志》,1928年,第25卷,第18期,91-94页。
【11】陈万里,《闽南游记》,开明书店,1930年。转引自洪峻峰,《厦门大学国学院的泉州访古与研究》,载于林振礼、吴鸿丽主编,《泉州多元文化和谐共处探微》,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6页。
【12】汪毅夫,《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与泉州历史文化研究》,《闽台区域社会研究》,厦门:鹭江出版社,2004年,第210页。
【13】陈桂炳,《泉州学散论》,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3页。
【14】这一期间他最为重要的成果是有关《山海经》和《水经注》的研究。1931年因跟随容庚、顾颉刚教授访古洛阳而对明器感兴趣,返校后与沈维钧先生和著《中国明器》。
【15】吴春明,《郑德坤教授对厦门大学的学术贡献》,收录于《郑德坤古史论集选》,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768页。
【16】吴春明,《郑德坤教授对厦门大学的学术贡献》,收录于《郑德坤古史论集选》,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769页。
【17】《致林文庆》(1927),《顾颉刚全集:顾颉刚书信集(卷二)》,第279-287页。
【18】《致沈尹默、沈兼士》(1927),《顾颉刚全集:顾颉刚书信集(卷二)》,第289页。
【19】《致冯友兰》(1924),《顾颉刚全集:顾颉刚书信集(卷二)》,第226页。
【20】《致郑德坤》(1935),《顾颉刚全集:顾颉刚书信集(卷二)》,第477页。
【21】同上。
【22】谢序(《泉州民间传说》第二集序),收录于《泉州民间传说》,吴藻汀著,陈日升点校,天行健出版社,第3页。
【23】庄为玑,《海上集》,厦门大学,1996年,第129页。
【24】庄为玑,《泉州市志的实物资料》,《泉州地方志论集》,泉州历史研究会,1982年,第102页。
【25】Cheng te-kun,The Excavation of T'ang Dynasty Tombs at Ch'uan-chou,Southern Fukie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4,No.1(May,1939),pp.1-11.笔者学识浅薄,对考古未曾涉猎却斗胆翻译,故在译文后托北大同窗、现就职于厦门大学的考古学专业教授周杨兄协助校对,名为《闽南泉州的唐墓发掘》,未刊。
【26】庄为玑,《海上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28页。
【27】同上。
【28】抗战前期,晋江县设立民众教育馆,附有图书阅览室,馆址几经迁移,初在东街,后迁至庄府巷,再迁至威远楼。转引自吴乔生,《泉州市图书馆史略》,《丰泽文史资料》(第2辑),第68页。
【29】Cheng te-kun,The Excavation of T'ang Dynasty Tombs at Ch'uan-chou,Southern Fukie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4,No.1(May,1939),p.4.]
【30】庄为玑,《海上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36页。
【31】同上,第133页。
【32】郑德坤、沈维钧,《中国明器》,载《史学年报》,1933年第1卷第5期,215页。
【33】郑德坤,《中国明器》,《郑德坤古史
论集选》,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516页。
【34】郑德坤,《厦门大学文学院文化陈列所所藏中国明器图谱》,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年。
【35】林文庆,《林校长序》,《厦门大学文学院文化陈列所所藏中国明器图谱》,郑德坤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1页。
【36】林文庆,《林校长序》,《厦门大学文学院文化陈列所所藏中国明器图谱》,郑德坤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1页。
【37】郑德坤,《識言》,《厦门大学文学院文化陈列所所藏中国明器图谱》,郑德坤编著,第2页。
【38】Cheng te-kun,The Excavation of T'ang Dynasty Tombs at Ch'uan-chou,Southern Fukien.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4, No.1(May,1939),p3.
【39】Cheng te-kun,The Excavation of T'ang Dynasty Tombs at Ch'uan-chou,SouthernFukie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4, No.1(May,1939),p3.
【40】[Cheng te-kun,The Excavation of T'ang Dynasty Tombs at Ch'uan-chou, Southern Fukie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4,
No.1(May,1939),pp5-6.
【41】郑德坤,《中国明器》,《郑德坤古史论集选》,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537页。
【42】Cheng te--kun,The Excavation of T'ang Dynasty Tombs at Ch'uan-chou,Southern Fukie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4,
No.1(May,1939),pp10-11.
【43】郑德坤,《中国明器》,《郑德坤古史论集选》,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543页。
【44】郑德坤,《中国明器》,《郑德坤古史论集选》,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535页。
【45】Cheng te--kun,The Excavation of T'ang Dynasty Tombs at Ch'uan-chou,Southern Fukie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4,
No.1(May,1939),pp5-6.
【46】庄为玑,《泉州市志的实物资料》,《泉州地方志论集》,泉州历史研究会,1982年,第103页。
【47】同上。
【48】林惠祥,《1950年厦门大学泉州考古队报》,蒋炳钊、吴春明主编,《林惠祥文集(下)》,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56页。
【49】同上。
【50】吴春明,《郑德坤教授对厦门大学的学术贡献》,收录于《郑德坤古史论集选》,第769页。
【51】同上。
【52】同上。
【53】林惠祥,《1950年厦门大学泉州考古队报》,蒋炳钊、吴春明主编,《林惠祥文集(下)》,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62页。
【54】霍巍,《郑德坤先生与四川大学博物馆》,郑德坤著,《郑德坤古史论集选》,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7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