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开拓者与奠基人潘懋元先生十分重视档案育人工作。在百岁生日过后,他亲自整理并向厦门大学档案馆分批捐赠了自己的书信文稿资料,其中包括笔记、讲义、文章、书稿、发言稿、会议纪要等各类文稿近5000份,以及不同时期的往来函件上万封。
这些带着岁月印痕的珍贵资料,见证了先生87载的教学生涯,投注了先生毕生的心力与汗水。我们透过一页页泛黄的书稿与信件,眼前仿佛浮现先生专注工作的神态——在没有网络速记、印刷也不便捷的时代,他伏案于昏黄的灯光下,一纸一笔地记录着他的所思所想。他俾夜作昼,笔耕不辍,将一生的精力奉献给国家的教育事业。
在先生捐赠的文稿资料中,有一类尤为瞩目,那就是先生在大学时代的课堂笔记。全面抗战期间,迁至长汀的厦大,一度成为粤汉铁路以东仅存的国立大学,是包括先生在内的诸多东南学子求学读书的首选。1941年,先生进入厦大教育系学习。当年在厦大修学《教育统计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必修课程时所作的课堂笔记,陪伴着先生走过了大半人生旅程。如今,这些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地留在了厦门大学,以另一种方式传承着先生生命的温度、厚度和广度。
在厦大就学期间,先生曾受业于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选修其开设的《高等经济学——中国经济问题与经济原理》课程,得其沾溉尤深。在先生捐赠的资料中,我们看到了他为感怀恩师追求科学、献身真理的治学精神而撰写的多篇文章,如《王亚南教授是如何以研究的态度来进行讲学的》《广阔的视野,严谨的学风——第五卷读后》《难忘的师表》等。他在回忆录中写道,“王亚南同志,我们敬爱的校长,从他的信念到他的品质,从他的学问到他的能力,对我们来说,都是学习的榜样”。同样,一生感恩和敬重老师的潘先生,早已桃李满天下,成了万千学子由衷感激和敬仰的老师。
在先生捐赠的资料中,另有一类也十分厚重,是先生课程讲义的手稿:《小学地理教材教法》《中学历史教学法》《逻辑学教学资料》《中国教育史讲稿》等。这些讲稿,从课堂提纲设计,到重点难点把握,从课程中使用什么教材,到批复修订学生作业,都倾注了先生对学生满满的关爱。此外,先生还留存了许多学生论文的批改稿,每一篇论文上都有先生细致的修改批注,小到措辞用字、标点符号、术语使用,大到文意结构、观点论述,无不详尽。看着这一份份手稿,我们仿佛又置身于先生逻辑缜密、科学严谨、倾情投入的课堂中。
先生的教学生涯大部分时间是在厦大度过的。这些讲义手稿,多数作于先生在厦大工作期间。1946年,从厦大毕业仅一年有余的他,在得到母校的邀请后,毅然从江西返回厦门,接手演武小学的前身,厦门大学附属小学的复建事宜,并出任首任校长,同时兼任厦大教育系助教。上世纪六十年代,先生短期离开厦大工作,七十年代初重返学校。此后,先生一直在厦大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将厦大作为其实现教育理想的热土,历任厦门大学副校长、厦门大学顾问、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等职务。数十年来,从附小校长到厦大管理者,从教育系助教到文科资深教授,不变的是对教育事业的执著与热忱,不变的是对厦大的热爱与坚守。
立足中国国情,回应时代需要,是先生治学的鲜明特色。上世纪50年代,先生最早关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的教育思想,成为相关研究的首开先河者。先生撰写的研究杨贤江教育思想的文章也在捐赠手稿之列,共有数百页之多。先生关于杨贤江教育思想的研究不仅得到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学界的热烈响应。
1984年,《高等教育学》一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福建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这是新中国首部正式的高等教育学教材。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高等教育学列为二级学科,高等教育学在我国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潘先生为这部著作的编写付出了巨大的智慧和心血。在捐赠的文稿资料中,关于本书的写作手稿,含初稿和历次修改稿,多达2348页,手稿上遍布着先生多次增补、删改、圈点、标注的痕迹。
改革开放以来,先生大力倡导高等教育研究。他发表在《光明日报》的文章《必须开展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建立高等教育学科刍议》为该学科的建立揭开了序幕。作为学科创始人,先生创建了国内首个高等教育学研究机构,招收高等教育学硕士、博士研究生。他致力于编写高等教育学系列丛书,出席一系列学术活动,应邀在全国各地讲学,并鼓励其学生到全国各地高教研究机构工作,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先生十分重视对中国特色高教理论的研究,在应用西方高教理论的同时,注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从先生捐赠的手稿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先后参与筹划了“高教为地方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教理论”等课题,并发表了《高等教育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的接口在哪里》《市场经济的冲击与高等教育的抉择》《中国大陆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与重点》等文章,积极回应国情和时代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先生除了致力于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还密切关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高等教育事业的合作进程。他曾访问诸多国家和地区,留下许多重要的总结报告和会议纪要:《泰国、尼泊尔、科威特三国访问回国报告提纲》《三国教育观感》《访菲期间所接触的一些华人华侨情况》《访苏报告提纲》《赴台参加第一届21世纪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传达要点》《亚太地区私立高等教育研讨会记录》等。这些手稿上记录着先生的访学足迹,也记录着先生为中外高教学术交流所作的努力。
先生手稿,上图为《访菲期间所接触的一些华人华侨情况》,下图为《三国教育观感》
秉持真诚尊重、互促互利的原则与严谨负责的态度,先生在世界各地的访学活动不仅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中外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与相互借鉴开创了有利的条件。
上图为先生所作《赴台参加第一届21世纪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传达要点》手稿
下图为《世界日报》对中国农业与教育代表团访菲的报道剪报
学海无涯愿无尽,鹭门岁岁衍薪传。从求学到讲学,从治学到育人,从情在厦大、心系国家到放眼世界,一页页手稿记录了先生对教育事业的执著与挚爱,彰显了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严谨务实、献身真理的伟大教育家情怀。
有感于先生的崇高品格和无私捐赠,在收到史料的第一时间,档案馆组织专门工作组加班加点推进史料梳理清点、分类整理、归档保存。历时一年多,于2022年上半年完成了全部捐赠资料的整理上架,并及时向先生汇报、展示,得到了先生的赞赏与肯定。
鉴往事,思来者。斯人已去,风范永存,大师之爱永不告别。这些饱经岁月洗礼的档案及其蕴含的生命力承载着大学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未来的大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