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讲厦大故事 |演武场风云(三)盛宴

时间:2022年08月11日

来源:

浏览:


1907年美国海军舰队开启全球巡航,共有16艘战列舰、6艘驱逐舰和4艘后勤保障舰,舰身刷成白色,因此俗称“大白舰队”。舰队于1907年12月16日从弗吉尼亚州汉普顿海军基地起航,当时巴拿马运河还未开通,“大白舰队”沿大西洋一路南下,先后访问了巴西、阿根廷,然后穿越麦哲伦海峡北上,经过智利、秘鲁、墨西哥,最后来到美国西海岸城市旧金山。休整两个月后,“大白舰队”再度启程,先后访问了新西兰、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日本横滨港。中国政府是在舰队出发后于1908年3月向美方发出邀请舰队访华,并于4月30日得到美国政府同意,双方协商中国的接待地点选址厦门,时间定为1908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

图1 停靠在演武场外海面上的大白舰队,白色烟雾为中国海军鸣放欢迎礼炮。

访问厦门的军舰一共有八艘战列舰,官兵大约有7000人,是大白舰队第二分遣队,从日本横滨港直接到达厦门,中国海军在海军南北洋总理大臣萨镇冰指挥下几乎出动了当时国内所有最好的巡洋舰海圻号、海容号、海筹号、海琛号等舰艇到厦门港外迎接,最后列队抛锚停留在演武场外海面上。早在5月份清政府就指派官员到厦门筹备接待工作,演武场成为最合适的接待场地,为此政府化巨资在演武场修建了各类设施。

图2 演武场上搭建的迎宾彩楼,位于新建大学路校门位置。

图3 迎宾大彩棚,位于现在群贤楼位置

在中国和厦门生活了二十年的美国牧师毕腓力见证了当时的现场,他在1912年出版《厦门纵横》(In and About Amoy)中描述“在那里建有15座楼阁和牌楼,布置了上万面装饰辉煌的旗帜、鲜花以及电灯。楼阁中有一座长200英尺、宽100英尺的大彩棚,官方在这里接待、宴请舰队官员。---还有10座楼阁(由竹子和席草搭盖而成),每一座都有能力为舰队官兵提供350人进行宴会的桌子。通常每天都有大约3000人被批准上岸,因此这些人在中午和晚上7点钟都能免费享受一流的饭菜。”“富丽堂皇而且十全十美,全都超乎预计之外,让官兵们感到舒适方便。这支舰队经常访问别的地方,官兵经常放弃上岸的机会,但在厦门没有人想错过上岸机会。”

图4 演武场全景,拍摄地点为现在成义楼的山岗上

图5  成义楼山岗看向沙坡尾

结合照片我们可以看到这十几座楼阁和牌楼在演武场上构成了一个环形建筑群,中圈是运动场地,供美军官兵进行棒球、足球、角力活动,中心点也临时塔台进行杂耍表演。

图6  杂耍表演

访问的最后一天(1908年11月4日),厦门还盛放烟花,这是厦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放烟花活动,美国舰队官兵度过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夜晚。略感遗憾的是,放烟花失火烧毁了美国海军官兵部分等待寄出的明信片。

这次接待留下了多个厦门第一:

1、厦门第一条可以通车的马路,在旧武口炮台海滩边建筑临时专用木码头,修建从码头到南普陀寺的道路,可以走马车和人力车,这条路就是现在演武路的雏形。

2、第一次引进马车、人力车。向日本购买新人力车数百辆(也有资料说向上海租用),以便美国海军登陆乘坐之用。当时由于厦门城市内道路崎岖狭窄,没有条件行车,厦门交通靠船和步行。

3、安装电灯,租用“爱仁轮船,自天津来厦,专载电灯机器,共4500盏”。虽是临时措施,但这是厦门历史上第一次安装电灯。晚上的演武场张灯结彩与厦门港军舰上的灯光闪耀相辉映,一派节日气氛。

除了宴会厅还修建了戏台,请来戏班演戏及杂耍表演,“赶建大戏园2处,每处座位可容千人,雇广东戏三班来演。”

为了让美军官兵能在厦门大饱口福,清政府还从北京、上海招募来了700多名厨师,供应中餐和西餐。根据《泰晤士报》报道,当时的菜单有辣酱三文鱼、火腿、烧鹅、牛仔肉、冻仔鸡、生果、各色饼食等。除了这些西式餐点,当时很多的美舰官兵还品尝到了几道厦门特色的美食,其中就有“路笋冻(即土笋冻)”“油葱糕”等。席间,鼓浪屿女学生、当年14岁的周淑安(她长大后成为中国现代声乐事业的先驱、第一位女合唱指挥家),用英语领唱美国国歌,大受额墨利司令赞赏,“就是美国小孩,也很少能唱得这么好”。

图7  大宴会厅室内

清政府为舰队成员准备了每人一份特制景泰蓝纪念瓶和碟,还专门铸造面值1元的银牌7200枚,面值30元的金牌200枚,以分赠美海军官兵,尴尬的是按美国政府规定官兵个人不能接受这样的纪念品。

这次接待总花费在100万两银子(也有统计是136万两),除了上面讲到的内容还有:修葺厦门的名胜古迹,如南普陀寺围墙、头门、放生池;武口、磐石炮台墙体刷白色;采购花木盆景、烟花等。厦门商会组织商号现场出售土特产和纪念品。演武场在一派欢乐友谊声中度过了六天美好时光,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接待外国军队的和平接触之城市客厅。

盛宴过后,临时建筑和设施也拆除了,但演武场沿海的城墙由于刷了白色变成了“白城”。


作者徐文才,曾任厦门大学建筑系教师、

基建处处长

文:徐文才

图:部分来源网络

编辑:莫  西

厦门大学档案馆/文博管理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