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讲厦大故事 |演武场风云(四)租地

时间:2022年08月18日

来源:

浏览:


1841年8月26日鸦片战争厦门之战后英国人占据鼓浪屿,一年后《南京条约》签订,其中第二款“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五处成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厦门开埠,英国人本来想租借鼓浪屿,但当时英军驻扎在鼓浪屿的550名士兵中有近百人感染上“热病”,觉得岛上卫生条件太差不利健康;另一方面清政府也担心英国人在鼓浪屿居住,恐怕将来会“久假不归,另生枝节”。

1844年8月,英国驻厦门领事金执尔与厦门地方官商定:选择老城区西南滨海南校场周围周长约为291丈的地段,以及水操台周围周长约为28丈的地段,作为英国人的租地基址。

图1:清嘉庆《同安县志》附图中可见较场、水操台位置

对照现在的位置,南校场就是厦门大学演武运动场区域,从现在的群贤楼群一直到海边,包括海洋三所,1841年为了抗击英军入侵曾经在这里修筑长度达500丈的石壁炮台,战后主要设施被英军破坏。水操台位置根据清道光十九年编簒的《厦门志》在演武场附近海滨,笔者推断在现在上弦场外海滨,居高临下便于观看水师操练,可能在现在舒友酒楼的岩石上。

图2:清道光《厦门志》厦门全图

当时英国与清政府还“商议”了租金价格:计周围见方四丈,年租金库平银一两。

1844年11月,阿礼国(Rutherford Alcock)成为英国驻厦门第二任领事,他以“地势空阔,恐遭窃劫”为由,未在该租地建设,而选址鼓浪屿鹿礁顶和漳州路临海岸处建楼供领事馆领事居住,租用在原兴泉永道衙署(毁于鸦片战争)旧址上建设的办公楼(由英国人提供绘制好的建筑设计图营建)作领事馆办公。

图3:清道光四年厦门舆图局部

鸦片战争时期厦门岛人口达到十四万,已经是相当繁华的城市,但岛上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厦门老城及老城以西到鹭江海滨一带,当时海后滩排列十多个路头(码头),商船云集,热闹。而演武场一带为防圉汛地鲜有居民,附近玉沙坡(沙坡头、沙坡尾)为查验商船的政府机构及祭祀庙宇(见图3)。当时从厦门老城到演武场有两条路线,一条是走陆路,出镇南关走太师墓路翻过蜂巢山,需要人行翻山越岭,路两侧都是坟墓。另一条走水路,从海后滩路头到玉沙坡。英国人租地主要是为了与中国人进行贸易,显然当时的演武场对厦门来说有些偏僻,不是进行贸易的最佳场所。

1852年初,英国人拟在该租地内兴建房屋时,又被闽浙总督季芝昌以校场等处为各营操练地,并且有民田、墓地为由阻拦,英国领事同意另行择地。当年,选定海后滩区域用地为租地,计长55丈,宽16丈的窄狭用地,位置为从岛美码头(今海后路东海大厦附近)到新路头(今春光酒店附近)。

图4 英租地位置图

英国人对租地选择的犹豫成就了77年后(1921年)陈嘉庚建设厦门大学的夙愿,演武场变成了“南方之强”的著名学府。


作者徐文才,曾任厦门大学建筑系教师、基建处处长

文:徐文才

图:部分来源网络

编辑:莫  西

厦门大学档案馆/文博管理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