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时期厦门岛人口达到十四万,已经是相当繁华的城市,但岛上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厦门老城及老城以西到鹭江海滨一带,当时海后滩排列十多个路头(码头),商船云集,热闹。而演武场一带为防圉汛地鲜有居民,附近玉沙坡(沙坡头、沙坡尾)为查验商船的政府机构及祭祀庙宇(见图3)。当时从厦门老城到演武场有两条路线,一条是走陆路,出镇南关走太师墓路翻过蜂巢山,需要人行翻山越岭,路两侧都是坟墓。另一条走水路,从海后滩路头到玉沙坡。英国人租地主要是为了与中国人进行贸易,显然当时的演武场对厦门来说有些偏僻,不是进行贸易的最佳场所。
1852年初,英国人拟在该租地内兴建房屋时,又被闽浙总督季芝昌以校场等处为各营操练地,并且有民田、墓地为由阻拦,英国领事同意另行择地。当年,选定海后滩区域用地为租地,计长55丈,宽16丈的窄狭用地,位置为从岛美码头(今海后路东海大厦附近)到新路头(今春光酒店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