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厦门大学思明校区的大南新村别墅群有10栋,建于1920年代初至1930年代中期,由华侨兴业公司兴建,与厦大的“祖厝”群贤楼群同时期,其中3号楼于1922年落成,是大南新村最早建成的别墅。抗战前,根据华侨兴业公司规划,大南新村由1号楼至7号楼的7栋独立的别墅组成,以后又增加3栋。大南1号、4号、6号外面是60年代建设两座教工之家 —— 工会俱乐部,后拆除改建建文楼。大南3号、5号、7号与国光楼之间是大南中路(现在的大南路),大南2号、3号与林梧桐楼之间是华侨路(现在的凌峰路),大南6号、7号外面是兴业路(现在的博学路)。规划中还有一批别墅,以及新村路、成功路、大南北路等,因为战乱而停建。当年,这片规划中的别墅群及道路统称大南新区。50年代,厦大重新命名道路名称,对大南别墅群重新编号为大南路1号至10号。大南新村由7栋独立的别墅组成,现存6栋。大南路8号至10号,位于现在的大南校门主干大道上。大南新村大体上是石木结构,部分为砖木结构。墙体为花岗岩条石砌筑,楼面为木结构铺红色地砖,二层平楼,楼层高挑,是依照上个世纪20、30年代菲律宾时兴的南欧巴洛克风格,兼具福建闽南建筑元素建造的,显示独特的中西合璧的格局。大楼内客厅、卧室、饭堂都非常宽阔,窗户特别宽大,透光、通风俱佳。高大的围墙将整个别墅群围合起来,围墙以花岗石条筑成,围基用花瓶式水泥小柱装修,围墙平顶也用其支撑。别墅之间筑围墙分隔,形成各自独立的庭院。原大南路1号(土地使用面积555平方米,建筑面积362平方米),面对学校“最老资格的校门”—— 大南校门,业主杨庆茂、杨仲兴。楼房水泥结构,共有8个独立单元。大楼一层曾经是厦大居委会、总务处校产科与财务科的办公室、医疗室,在此居住过的有行政科吕俊文、财务科连少鹤(连少鹤的夫人是我们那个时期小学生非常敬重的东澳小学林友梅校长)、化学系方明弟、哲学系教师卢善庆等。二楼曾经居住过物理系系主任黄苍林、生物系林汝昌、体育部罗经龙三位教授及其家眷,各家子女黄天倪黄天行、林启宇林玫宇、罗小达罗丽娟,是我们东澳小学同期的同学。1号楼旁边有过一家简陋的食杂店和饮食店。大南1号于90年代拆除,原址为现在的建文楼周边的报刊栏和绿化地。大南路2号(土地使用面积333平方米,建筑面积252平方米),业主华侨杨维编。2号楼一度几近荒废,重新翻修,曾经是戴锡樟教授的寓所,后来是厦大派出所、厦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办公地点。大南路4号(土地使用面积388平方米,建筑面积329平方米),业主华侨陈福昌堂。40年代后期汪德耀校长、50年代卢嘉锡教授先后在4号楼居住。方锡畴教授也曾经在此居住,他的女儿方炜炜也是东澳小学同期同学。4号楼后来作为厦大工会的办公地点,现在2号、4号楼是厦门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办公场所。大南路6号(土地使用面积418平方米,建筑面积245平方米),业主华侨陈福昌堂。6号楼曾经是陈允敦教授、刘士毅教授、魏嵩寿教授、刘峙峰部长的住所。居住这里的刘光潮兄弟、魏晋魏刚姐弟、刘闽生兄妹是我们同期东澳小学校友。前些年,6号楼经营西餐厅,现在辟为校友馆。大南路7号(土地使用面积504平方米,建筑面积295平方米)的代管人是华侨陈金美。7号楼由学校长期承租作为教师宿舍,郑朝宗、罗郁聪、余纲等教授各家曾在此居住,东澳小学同期同学郑天昕、罗平等随父母住这里。10多年前,1947届校友、菲律宾华侨邵建寅伉俪捐赠80万元,修缮7号楼,冠名“怀贤楼”。这是一座带有漂亮花园的华侨府邸,大门朝向博学路,鲜明的南欧巴洛克建筑风格,宽敞的庭院,探出墙院的小黄花,爬满墙壁的青藤,加上校友之家 —— “厦门大学校友总会”这个的醒目的挂牌, 给来自海内外的校友和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4号、6号、7号三栋楼房建国初期借给厦门大学使用。1961年,4号、6号楼实行房改。大南路5号(土地使用面积388平方米,建筑面积329平方米)一直是华侨私产,代管人杨天兴。5号楼的庭院有一座从不见喷水的喷水池,池中有一座微型假山,它曾经是厦大托儿所,还做过幼儿园的生病隔离区。有一年,爆发传染性极强的腮腺炎,患病的小朋友就集中在这里看护。方虞田副教授、何启拔教授家庭先后居住在这里。方虞田时任学校副总务长,58年因公牺牲,其夫人朱植梅老师毕业于厦大化学系,曾任双十中学副校长。这栋别墅现在为校外一家公司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