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世墨:大南新村的故事(中)

时间:2023年08月05日

来源:

浏览:


1937年大南新村全景图

位于厦门大学思明校区的大南新村别墅群有10栋,建于1920年代初至1930年代中期,由华侨兴业公司兴建,与厦大的“祖厝”群贤楼群同时期,其中3号楼于1922年落成,是大南新村最早建成的别墅。抗战前,根据华侨兴业公司规划,大南新村由1号楼至7号楼的7栋独立的别墅组成,以后又增加3栋。大南1号、4号、6号外面是60年代建设两座教工之家 —— 工会俱乐部,后拆除改建建文楼。大南3号、5号、7号与国光楼之间是大南中路(现在的大南路),大南2号、3号与林梧桐楼之间是华侨路(现在的凌峰路),大南6号、7号外面是兴业路(现在的博学路)。规划中还有一批别墅,以及新村路、成功路、大南北路等,因为战乱而停建。当年,这片规划中的别墅群及道路统称大南新区。50年代,厦大重新命名道路名称,对大南别墅群重新编号为大南路1号至10号。大南新村由7栋独立的别墅组成,现存6栋。大南路8号至10号,位于现在的大南校门主干大道上。大南新村大体上是石木结构,部分为砖木结构。墙体为花岗岩条石砌筑,楼面为木结构铺红色地砖,二层平楼,楼层高挑,是依照上个世纪20、30年代菲律宾时兴的南欧巴洛克风格,兼具福建闽南建筑元素建造的,显示独特的中西合璧的格局。大楼内客厅、卧室、饭堂都非常宽阔,窗户特别宽大,透光、通风俱佳。高大的围墙将整个别墅群围合起来,围墙以花岗石条筑成,围基用花瓶式水泥小柱装修,围墙平顶也用其支撑。别墅之间筑围墙分隔,形成各自独立的庭院。原大南路1号(土地使用面积555平方米,建筑面积362平方米),面对学校“最老资格的校门”—— 大南校门,业主杨庆茂、杨仲兴。楼房水泥结构,共有8个独立单元。大楼一层曾经是厦大居委会、总务处校产科与财务科的办公室、医疗室,在此居住过的有行政科吕俊文、财务科连少鹤(连少鹤的夫人是我们那个时期小学生非常敬重的东澳小学林友梅校长)、化学系方明弟、哲学系教师卢善庆等。二楼曾经居住过物理系系主任黄苍林、生物系林汝昌、体育部罗经龙三位教授及其家眷,各家子女黄天倪黄天行、林启宇林玫宇、罗小达罗丽娟,是我们东澳小学同期的同学。1号楼旁边有过一家简陋的食杂店和饮食店。大南1号于90年代拆除,原址为现在的建文楼周边的报刊栏和绿化地。大南路2号(土地使用面积333平方米,建筑面积252平方米),业主华侨杨维编。2号楼一度几近荒废,重新翻修,曾经是戴锡樟教授的寓所,后来是厦大派出所、厦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办公地点。大南路4号(土地使用面积388平方米,建筑面积329平方米),业主华侨陈福昌堂。40年代后期汪德耀校长、50年代卢嘉锡教授先后在4号楼居住。方锡畴教授也曾经在此居住,他的女儿方炜炜也是东澳小学同期同学。4号楼后来作为厦大工会的办公地点,现在2号、4号楼是厦门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办公场所。大南路6号(土地使用面积418平方米,建筑面积245平方米),业主华侨陈福昌堂。6号楼曾经是陈允敦教授、刘士毅教授、魏嵩寿教授、刘峙峰部长的住所。居住这里的刘光潮兄弟、魏晋魏刚姐弟、刘闽生兄妹是我们同期东澳小学校友。前些年,6号楼经营西餐厅,现在辟为校友馆。大南路7号(土地使用面积504平方米,建筑面积295平方米)的代管人是华侨陈金美。7号楼由学校长期承租作为教师宿舍,郑朝宗、罗郁聪、余纲等教授各家曾在此居住,东澳小学同期同学郑天昕、罗平等随父母住这里。10多年前,1947届校友、菲律宾华侨邵建寅伉俪捐赠80万元,修缮7号楼,冠名“怀贤楼”。这是一座带有漂亮花园的华侨府邸,大门朝向博学路,鲜明的南欧巴洛克建筑风格,宽敞的庭院,探出墙院的小黄花,爬满墙壁的青藤,加上校友之家 —— “厦门大学校友总会”这个的醒目的挂牌, 给来自海内外的校友和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4号、6号、7号三栋楼房建国初期借给厦门大学使用。1961年,4号、6号楼实行房改。大南路5号(土地使用面积388平方米,建筑面积329平方米)一直是华侨私产,代管人杨天兴。5号楼的庭院有一座从不见喷水的喷水池,池中有一座微型假山,它曾经是厦大托儿所,还做过幼儿园的生病隔离区。有一年,爆发传染性极强的腮腺炎,患病的小朋友就集中在这里看护。方虞田副教授、何启拔教授家庭先后居住在这里。方虞田时任学校副总务长,58年因公牺牲,其夫人朱植梅老师毕业于厦大化学系,曾任双十中学副校长。这栋别墅现在为校外一家公司租用。

大南新村大围墙之外还有3栋别墅:大南路8号、9号、10号,也是华侨建造的。豪迈堂皇的8号楼(土地使用面积918平方米,建筑面积511平方米)业主华侨陈金丝,位于主干道博学路右侧。大楼为三层楼房,底层是防空地下室,楼房整体气势恢宏,视野开阔,高大的围墙覆盖青藤爬山虎,庭院里长满三角梅,生长着石榴树、龙眼树、芒果树,还有一块标准的网球场。气派的门楼上方还隐约可见其楼名:卧云山舍。50、60年代,8号楼是学校主要领导王亚南、陆维特、张玉麟、未力工各家的寓所。50年代,厦大处于直面台湾海峡的前线,经受战火的考验,被郭沫若先生誉为“前线大学、英雄的大学”,8号楼成为对敌斗争的指挥部。从我家的窗户望过去,可以看到在大楼的门楼外经常停放一部黑色的小轿车,是国家配给王亚南校长的专车,而且还配备一名挎驳壳枪的警卫员。在大楼的门楼上挂一口硕大的铜钟,钟声响遍校园,师生员工闻钟声而作息。一旦敲响乱钟,就要“跑警报”,教职员工带着家属,携带小板凳、饼干筒、热水瓶,手电筒开路,沿着防空壕,钻进南普陀寺后山的防空洞,躲避隔海蒋军的炮击、空袭。三年困难时期,标准的网球场被开膛破肚种地瓜。“文革”时期,大楼成为大学生造反派的“司令部”,号称 “造反楼”。1966年8月,在这里发生轰动全市的武斗,外围墙壁依稀可见当年的标语痕迹:“……革命到底”。80年代以来,卧云山舍几回翻修,先后易主厦大党委统战部、学校档案馆、能源政策研究院,现在成为宣传、研究王亚南校长经济学理论、教育思想的重地 —— 王亚南纪念馆。可谓:一座卧云山舍,半部厦大历史。在卧云山舍的背后,依山矗立的一幢蔚为壮观的大楼是大南路9号(土地使用面积656平方米,建筑面积476平方米),附属于9号楼的还有一座平房和车库(土地使用面积31+81平方米,建筑面积25+66平方米),业主华侨杨悌恬。大楼因楼墙外部砌红砖而得美名“红楼”。1946年,厦大从长汀回迁,红楼曾经是女生宿舍,海外知名校友蔡悦诗(曾任厦大泰国校友会会长,颂恩楼、建文楼捐赠者之一)、周纯端(曾任厦大新加坡校友会会长)两位学长就在住宿。蔡大姐在《当我们年轻时》纪念文章里,深情回忆这段美好的大学生活。红楼的一层和大楼外的一大片开阔空地,自50年代至今,是一代代厦大孩子永远怀念的乐园 —— 厦大幼儿园。在主干道大南路上的逸夫楼与芙蓉第三之间,临近大路还有一栋与大南新村的别墅群风格迥异的小洋楼:大南路10号。10号楼(土地使用面积206平方米,建筑面积136平方米),为孙姓华侨所有。1946至1948年,汪德耀校长介绍著名戏剧家洪深先生到学校任教,就下榻这里。50年代以后,朱葆训、林莺姚慈心、郑道传陈兆璋各家,先后在此居住。林家的林之融林之遂林之愉兄妹、郑家的郑启平郑启五兄弟,也是东澳小学同期同学。这栋黄色的小洋楼总是引起路人的好奇心,大门紧闭,从矮墙望庭院,墙体斑驳、门窗褪色,灌木成荫、花草丛生,尽显“没落”却不失“风度”。50年代,8号、9号楼房改,房产交学校使用,原业主拿定息至“文革”时期为止。80年代,落实国家的华侨政策,居住大南新村2号、4号、6号、7号的厦大教工住户,全部迁出,交还业主。90年代,由甲方陈贞来(代理人)与乙方林祖赓(校长)签订的《房产捐赠协议书》(1997年1月22日)申明,为支持厦门大学教育事业发展,经业主继承人一致同意,委托代理人陈贞来将大南路4号、6号、7号三栋房屋的全部房产,全部捐赠给厦门大学。1956年在全国兴建“华侨新村”的高潮中,厦门市侨联成立“厦门市华侨新村筹建委员会”,接受华侨委托代建别墅式房屋,于50年代、60年代,在中山公园西门的华新路和蜂巢山坡的南华路分别建造两个别墅群 —— 华侨新村。“华侨新村”成为厦门一个时代建筑特色的代名词。由此追溯,1920年代兴建的大南新村开全国兴建华侨新村之先河,当之无愧。


(未完待续)


文|潘世墨

图|厦门大学档案馆

编辑|莫西

厦门大学档案馆/文博管理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