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厦门大学素有重视调查研究的治学传统,百年来进步的厦大师生躬行实践,以实地调查研究的方式不懈探索着民族救亡、改造社会的艰难道路。
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也是厦大薪火相承的治学方法。1922年《厦门大学周刊》开始刊行,上面刊载了刘国桢先生的一篇《蕉岭县的调查》,这是一份关于广东蕉岭县的调查,内容包括当地的地理,沿革,物产,民性,生活等等。这篇社会调查开篇引用了陶履恭先生的导言,他说:“我向来抱一种宏愿,要把中国社会的各方面,调查一番;一则可以知道吾国社会的好处;一则可以寻出社会上种种阻害人民发达之点,同时且可以下改良的方法。”刘国桢也认定改良社会,一定要从实际上着手,要通过调查研究找到救国救民的良方。
还是1922年,陈炯明叛变使得二次护法运动又告失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陷入低潮。这是陈嘉庚先生宣告厦门大学正式成立后的第一年。时值国难,风雨飘摇,厦大师生筚路蓝缕,躬行实践,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不断寻求救国良方。从1922年开始刊行的《厦门大学周刊》主题广泛,关注颇多,不仅介绍国际商贸,西方的先进思想,更是从创刊伊始就将对中国各地的社会调查作为常设栏目。
中国地大物博,南北间的民风民俗社会面貌差别极大,这种差别在社会改革的潮流中却不可忽视。面对当时千疮百孔的中国社会,有识之士明白先看清问题,方能解决问题。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深入乡间僻壤,才能够把问题研究透彻、清楚。厦大师生正是在做这种艰辛却不可或缺的工作,这也使得厦大形成了重视实践调查的治学之风。
利用暑期开展社会实践是厦大的传统。1936年9月15日出版的《厦大校刊》第一卷第一期的《暑期内校闻摘要》就记载了:“七月十一日,参加福建省高中以上暑期劳动服务队学生五名动身晋省。”
《新厦大》刊载的文章《海洋系支前同学表现了厦大优良的传统 三一军司令部来函致谢》,文章提到厦大海洋系的十二位同学参加了观测潮水的工作,帮助三一军克服了许多困难,尽管为前来帮助的同学们提供的物质条件并不好,但同学们杰出的表现却也体现出厦大学生的优良传统,以及刻苦勤劳的作风。
《厦门大学教育学院研究丛刊》曾登载过一篇调查《江浙两省各县地方教育经费的调查和比较》,调查指出:“教育经费的多寡及其支配的得失,关系于教育前途甚大,若不有实地的调查与夫系统的分析研究,非特不能知其全豹,且难以评估其效用。”于是调研学生将调查表格寄发给江浙各县,内容从“教育经费的来源”、“教育经费分配”两方面着手,并针对江浙各县交还的情况和在实践中面临的困难阐发了对乡县教育现状深切的反思。
厦大的《嘘风》杂志对于教育方面关注尤多,比如1933年第一期中,刊载了《如何安土裕民》《闽南小学的用书问题》《对于福建教育行政的几点意见》。在1934年第二期刊载了《福建民族起源的神话》《厦大生物学系发现新种的调查》,文章对福建的民族历史、物种生物学进行了研究,1934年第五六期合刊,其中又有对福建婚俗、地方志的调查。
厦大师生重视实践,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亦然深切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日本侵华和东北逐渐沦陷的国家危亡关头,1932年8月15日第一卷第一期《新动力》体现了厦大学子对于救亡图存的实践思考。上面的一篇文章《汪精卫的抵抗主义》,批判了不抵抗主义的军阀张学良,还有时任行政院院长的汪精卫。“张学良固然抱不抵抗主义的军阀,但他拥有百万雄兵,睥睨华北,任你们如何反对,究竟有什末办法,这是人人都知道而莫可奈何的。但我们行政院院长的汪精卫氏难道是抱抵抗主义吗?假使是抱抵抗主义,当上海危急万状之秋,十九路军连电到京乞援,竟然一卒不派一弹不发,循至浏河被陷,十九路军不得不弃了上海退守苏州,这是抵抗主义吗?”我们看到的历史,也是当时人民面对的沉痛现实,到底要如何拯救我们的社会和国家?这也正是躬行实践的厦大师生在调查实践中不断探索、思考的问题。
1945年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无论是战时,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厦大师生重视社会实践的优良传统从未中断。1950年7月23日《新厦大》第5期 刊载了文章《开展暑期工作》,文章鼓励厦大师生在厦门解放后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方面的工作,并根据自己的所在地热烈参加暑期的各种工作,还可以来一个全面性的社会服务工作运动,使每个人能够从实际工作中结合他所学得的理论。
1951年9月5日《新厦大》第23期 的一篇文章《我们在法院清理积案》,记载了厦大政法系三年级的十三位同学暑假参加本市人民法院清理积案的事迹。文章赞扬厦大同学们的工作热情高,分案后就详细找出案件的关键,提出审讯要求,并在审讯中反复追击,扩大战果。要发现真实必须深入调查,因此在调查时厦大学子不惮麻烦,善于跑腿,就如陈春土同学到禾山调查恶霸案件步行了几十里,忙得连午晚两餐都没有吃。
从每一篇泛黄的历史纸卷上,在时代的风来雨去中,我们都能看到厦大师生匆匆行走于中华大地乡间巷陌的背影,看到他们埋头苦干,孜孜不倦,深切感受到他们淌在骨血中的拳拳爱国之心。新时代的厦大学子们必将铭记先辈们的奉献,赓续躬行实践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紧跟党中央的步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砥砺前行。
“纸上百年,声中厦大”是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研究生团总支和研会推出的特色项目。以纸上工作室为班底,吸收基层党支部和团支部的进步力量,结合学科特色、发挥专业优势,依托《厦大周刊》《厦大校刊》《新厦大》《厦门大学报》等报刊资料,在“四种精神”“先辈事迹”“校园文化”等方面深入研究,形成相关推送。引导广大师生发扬优良校风,厚植家国情怀,砥砺奋进品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书写担当。
历史系2022级硕士第一团支部
资料|陆俊芷 王越洋
文字|刘嘉琪
排版|周衍丞
来源|“厦大史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