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讲厦大故事 |厦大地名探源(二)镇北关

时间:2022年03月31日

来源:

浏览:

     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福建,设“十一卫”“一十三所”“四十五巡司”,在嘉禾屿上有“中左守御千户所”和“高浦巡检司”“塔头巡检司”。塔头巡检司位于黄厝营内山,至今留有遗址;但对于高浦巡检司在什么地方一直存在疑问。2020年思明区将位于厦门大学校内的镇北关列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说明:“明代在此建高浦巡检司,万历八年(1580年)废。其后代民间称为镇北关,是明代海防设施之一。” 按明《八闽通志》的记录:高浦巡检司位于同安县嘉禾里二十二都,城的规模“周围一百四十丈,广七尺,高一丈八尺,为窝铺凡四,南北辟二门。

图1:明万历年间《泉州府志》同安县图局部

明万历年间(1572-1620年)《泉州府志》中有同安县图,图中标示高浦巡司在曾处澳(曾厝垵)的东面,那么显然镇北关非高浦巡司遗址地。清代编纂的《鹭江志》《厦门志》及道光五年绘制的厦门舆图中均没有提及镇北关,如若是当时或者明朝的军事设施志书不应出现重大遗漏,不仅志书连道光之前的文献也没有镇北关的记载(镇北关遗址—百度百科:该址未见诸文献记载),只能推断当时确实不存在镇北关。

图2:清《厦门志》(1839年)厦门全图中的鸟坑员汛

不过在《鹭江志》《厦门志》厦门全图中都标示在现在厦门大学沿海设有鸟坑(空)员汛,《厦门志》对鸟坑园(员)汛的描述:“城南八里。为次要之地,安海汛(即湖里汛)与之协防。提标前营兵防守。南临海一里,与鼓浪屿水汛交界;东界曾厝垵汛五里;西至大埔头二里,与厦港炮台汛接壤;北至西边社,与曾厝垵汛接壤。”在汛防人员配置上,“协防鸟空园汛,配兵一名”。从这段表述判断鸟空园汛在现在白城一带,是一个哨所。这个鸟空园汛是否就在镇北关所在地?没有文献可查,从哨所设置的位置看有这个可能。

到清同治年间在地图上出现了镇北关(见图3),怎么来的还是没有发现文献记载说明。

图3:清同治时期(1862-1875年)《厦门旧城市图》演武场区域局部

图4:民国《厦门市志》中“厦门城市略图”局部

“关”的定义是关隘、要塞,厦门历史上著名的“镇南关”位于厦门城及城区的南方(现在鸿山寺边的思明南路上),是从厦门岛南海岸通往厦门城的必由之路,明清时期均有军士把守,是名副其实的“镇南”关。再看镇北关的区位,连路都没有,明显它对应的不是陆地和城镇。难道是海洋?答案是完全可能!

寻找镇北关的起源与白城一样还是与鸦片战争关联。1841年新任闽浙总督颜伯焘对厦门的防务进行重新布置,根据之前英军从厦门港南水道突入的经验,重点在南水道的北岸(厦门岛南岸)、南水道的南岸(海澄县屿仔尾,现在的南炮台)、南水道的中间(鼓浪屿)进行防御工事修筑。重中之重是在厦门岛南岸新建石壁炮台,该炮台长五百丈,高一丈,厚八尺,全用花岗岩建成,每隔五丈留一炮洞,共安设大炮一百位。石壁后面建有兵房,还有围墙防护。石壁炮台位置大致西起当时已经存在的厦门港炮台(现在沙坡尾),经上弦场前沙滩,白城山顶到胡里山附近,其中制高点就是镇北关,也就是说镇北关是石壁炮台的一部分,而且处在最高处,起着镇守厦门港北岸的重要作用,称为“镇北关”顺理成章。而同时修建的屿仔尾炮台也叫南炮台,称为“天南锁钥”,一南一北拱守厦门港。

图5:1841年厦门港修建的防御炮台

图6:1930年代厦大照片看镇北关为制高点位置

图7:1952年厦门大学平面图(局部)

我们从1952年的厦门大学平面图中仍然可以看到位于制高点的镇北关和白城城墙,在这张平面图上看不到1925年建设的白城住宅(毁于1938年日军占领时)所留下的建设痕迹,说明地形图要早于1925年,更能反映清末的状况。

鸦片战争后厦门开埠,除小刀会内乱外没有外患忧虑,没有建设军事设施。直到1873年日本弄兵台湾,演武场前先后修建鸟空园炮台、武口炮台,磐石炮台和胡里山炮台,这些炮台记载比较清楚,没有提及建造镇北关。因此可以明确,不管镇北关这个地方鸦片战争之前有没有军事设施,镇北关的名称是从鸦片战争之后流传下来,是鸦片战争的遗物。

图8:1930年代镇北关遗址照片



文:徐文才

图:部分来源于网络

编辑:莫  西

厦门大学档案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