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长讲厦大故事 |厦大地名探源(一)白城

时间:2022年03月24日

来源:

浏览:

作者徐文才


江苏苏州人。1990-2003年在厦门大学工作,曾任建筑系教师、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基建处处长。现为上海畅想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创始人。


一九二六年鲁迅到厦大任教,九月二十三日在给许广平的信中写道:“我到此快要一个月了,懒在一所三层楼上,对于各处都不大写信。这楼就在海边,日夜被海风呼呼地吹着。……风景一看倒不坏,有山有水。我对于自然美,自恨并无敏感,所以即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动。但好几天,却忘不掉郑成功的遗迹。离我的住所不远就有一道城墙,据说便是他筑的。”鲁迅说的城墙是否就是白城的墙?

查百度百科:“白城”兴建的确切时间尚不清楚,现见的《厦门志》《鹭江志》均未作记载。相传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屯兵厦门,在南普陀寺前演武场操练官兵时就有这个“白城”,它成为演武场的首要防线。后来为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也是一道重要的守防阵地。这道城墙由于用石灰呈白色而得名“白城”,城墙的中间地带有个通向城外海滩炮台的孔道,与“镇南关”对应称“镇北关”。百度百科用“尚不清楚”“相传”的语言来解释白城来历,并且成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防守阵地”,显然让人感觉自己不敢确定说出来还费解。

历史上对郑成功在厦门的活动有比较清晰的文献记载,其中之一为清初夏琳著《闽海纪要》,有“戊戌、(顺治)十五年春三月,成功筑演武亭以练兵,亭在厦门港院东、澳仔岭之交”的记载。另一部是郑成功部将阮旻锡著《海上见闻录定本》,有“赐姓陈兵自镇南关至院东,依山布阵,几十余里,甲兵数万,周全斌统辖戎旗兵七千,皆衣金龙甲,军威甚盛,夷人震慑。”的记载。文献都有演武场有关内容但均没有相关白城的信息。再看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刊印的《厦门志》,由时任兴泉永道兵备道的道台周凯主编,周凯负责厦门海防,《厦门志》“兵制考”篇记载了厦门岛上自明朝以来的军事设施,对于清朝特别是当时存在的军事布防从设施到人员更是详细说明,同样也没有白城相关的信息,只能说明当时还没有白城的城墙。

那么什么时候修的“城墙”?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当年厦门与英军发生了二次军事冲突。1841年新任闽浙总督颜伯焘重新布防厦门岛沿海军事设施,其中重点是新建石壁炮台,该炮台长约1.6公里,高3.3米,厚2.6米,全用花岗岩建成,每隔16米留一炮洞,共安设大炮100位。石壁后面建有兵房,还有围墙防护。石壁炮台位置大致西起当时已经存在的厦门港炮台(现在沙坡尾),经上弦场前沙滩,到胡里山附近。

图1:石壁炮台位置示意图(笔者绘制)

有了石壁炮台,颜伯焘给皇帝的奏折中非常自负地形容为“固若金汤”,敌人敢来一定“片甲不回”。只可惜1841年8月26日,英军打响侵略厦门的炮火,清军不到三小时就溃败了,战后英军毁坏了石壁炮台主体设施,只留下部分墙体,这墙体就是“白城”的城墙。我们从英军人员当时对石壁炮台的描述中可以看到这道城墙,“这座炮台装备了一系列的大炮,长达一英里,炮眼用大块石板掩盖起来,------炮台背面是连绵的陡峭的岩石高地,在那旁边中国人又筑了一道牢固的城墙,供作炮台的侧翼防御之用。”(柏纳德:《“复仇神”号轮船航行作战记》,见《鸦片战争在闽台史料选编》)战斗过程中英军没有攻破石壁炮台的正面防御,采用从侧翼沙滩登陆包抄上山,首先突破了这道侧面的城墙从而占领炮台。

清末,在石壁炮台沿线先后重新修建了武口炮台、鸟空园炮台,以及装备有克虏伯大炮的新式炮台磐石炮台、胡里山炮台(图2),得以使演武场沿海出现了更多的“城墙”,并延续了近百年。而鲁迅先生所说“郑成功筑的城墙”是指当年生物楼附近的磐石炮台或者鸟空园炮台的围墙,可能与白城山上的墙是相连的,因为他在同一封信中写道“然而郑成功的城却很寂寞,听说城脚的沙,还被人盗运去卖给对面鼓浪屿的谁,快要危及城基了。有一天我清早望见许多小船,吃水很重,都张着帆驶向鼓浪屿去,大约便是那卖沙的同胞。”这说明这墙是修筑在沙滩上的,一九二六年时武口炮台和鸟空园炮台已废,而磐石炮台仍然是海军要塞。

图2:清末演武场前炮台建造时间及位置示意图(笔者绘制)

城墙什么时候变成“白城”的?这与1908年美国大白舰队访问中国有关。1907年美国舰队开始全球巡航,为了表示和平,整个舰队刷成白色,也就有了“大白舰队”的名称。中国站的接待地点就设在厦门岛演武场,为此清政府派出专员提前进行接待设施建设以及厦门市容市貌的改造。为了与“大白舰队”色彩协调一致,演武场周边的建筑也刷上了白色。

图3:1880年代从蜂巢山上拍摄的武口炮台

图4:1908年拍摄的南普陀照片

图5:1908年拍摄,近处为搭建的迎宾彩楼,海洋上为大白舰队(图源《厦门记忆》)

图6:从武口炮台处的迎宾彩楼,两侧可见炮台围墙已刷成白色

图4为南普陀寺修了围墙及放生池,部分刷白色。图5图6旧武口炮台刷了白色墙(对比图3)。由此可以推断“白城”处的城墙同样也是刷了白色,由于白城这段墙是在山岭之上,加之当年山上植被稀少,从南普陀看海边方向这个白色显得非常醒目,原来这个地方没有名称,慢慢地大家把这一带叫做“白城”了。

厦门大学建校后1925年在白城的城墙两侧建造教职员住宅,称“白城住宅”,地名也随之为“厦大白城”。从1938年厦门地图中依稀可以看到白城城墙的位置(图7)。

图7:1938年发行的《厦门岛全图》局部 (红色为笔者标注)


文:徐文才

图:部分来源网络

编辑:莫  西

厦门大学档案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