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革命遗址故事之六 | 中共(闽西南)厦门大学总支部诞生地——博学楼

时间:2021年08月06日

来源:

浏览:

厦大芙蓉湖畔、建南大会堂背面有一栋三层内廊式洋楼,这栋建于1923年的博学楼,是厦大创办人陈嘉庚早期西式建筑代表作之一,现为厦大人类学博物馆所在地,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博学楼现为人类学博物馆所在地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闽粤赣边区党委所属的闽南地委、中共闽浙赣边区党委所属的城市工作部和闽中地委3个党组织(即通常所说的闽西南、城工部、闽中地下党组织),相继在厦大建立了3个不同系统的党组织:中共(闽西南)厦大总支部、中共(城工部)厦大总支部、中共(闽中)厦大总支部。由于他们分属于不同的系统,彼此不发生横的组织联系。其中,中共(闽西南)厦大总支部即设于博学楼二楼。



解放战争时期厦门大学党组织序列表

(1947.3-1949.10)



一、中共(闽西南)厦大临时支部诞生

始于1946年底、历时3个月的厦大学生抗暴运动,吹响了解放战争时期厦门地区的第一声革命号角,同时锻炼了积极分子骨干、增强了凝聚力、扩大了队伍,为白区党在厦大建党,进行了思想、政治和组织准备。

1946年10月,中共闽南地委白区负责人陈华指示厦西中心小学(今群惠小学)教师党员林岗(林炳荣),到厦大了解学生活动情况,物色入党对象。1947年2月初,经考察发展经济系二年级学生杨申参加党组织。2月下旬,杨申发展了叶森毓、蔡诗灿、胡荣生入党,同时与在广东读中学时参加过党组织活动的张卓云(张明汉)接上党的关系。

1947年3月中旬,按上级指示,中共(闽西南)厦大临时支部在博学楼215室成立,杨申、张卓云分任正副书记,蔡诗灿、叶森毓、胡荣生为委员。临时支部成立后,带领师生掀起爱国民主运动新高潮,在抗议“五二〇”惨案、“六二”反内战运动中发挥重要领导作用,同时对积极分子进行考察、教育、培养,至6月底共有党员15名,编成了5个党小组。

1947年6月底,闽西南厦门市委书记陈华亲自来厦大主办一期短训班,学习党章和整风文献,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同时支委会进行民主改选,书记蔡诗灿,副书记张卓云,杨申、叶森毓、胡荣生为委员。7月1日,临时支部在陈华主持下举行宣誓转正仪式。此后,中共(闽西南)厦大支部领导了“夺取学生自治会领导权”“助学自救运动”“抗议于子三惨案”等斗争,党组织也进一步发展壮大, 12月初党员总数近30名,并在侨民师范、英华、双十等中学先后发展党员、建立组织,由厦大支部统一领导。



学生助学委员会编印《助学导报》


二、中共(闽西南)厦大总支部成立

正当革命运动蓬勃之时,国民党加强白色恐怖,大肆逮捕共产党员。1947年10月,中共闽南地委宣传部长罗琳被捕叛变;11月,陈华遇险转移漳州,紧急通知杨申前往会面,就紧张局势进行准备;11月底,陈华被捕,厦大支部顿时与上级失却联系。

中共(闽西南)厦大支部立即按事先部署,与历史系熊德基副教授(抗日时期入党,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47年夏由陈华重新吸收入党)商讨对策,应付突发事态。经商议,采取紧急措施:5名支委(12月10日)撤离厦门前往香港,设法恢复与闽南地委的联系,后寻找通向解放区、游击区的关系;遴选新支委会;党组织暂停活动;通知党外积极分子注意隐蔽。

1948年春,根据革命斗争新形势,在征得香港原支委同意后,中共(闽西南)厦大支部及时恢复党组织活动,继续发展党员。同年5月,在中共华南分局的关怀下,闽西南白区党组织成立中共泉、厦临时工作委员会。6月底,临时工委派遣组织委员叶森毓从香港回到厦门执行任务,传达临工委的建立和主要任务,旋即组建中共厦门临时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厦门地区党组织。1949年2月,调整充实临时工委为中共厦门工委。

1949年4月,中共(闽西南)厦大总支部成立,下设文科党支部、理工科党支部、新生院党支部、工友党支部、宣教党支部共5个党支部和1个女生直属党小组,总支部亦设在博学楼二楼。



博学楼历史照片


三、奋战黎明前夜

据不完全统计,从1947年初到厦门解放,厦大闽西南党组织先后发展党员近160名,是闽西南厦门党组织的核心,从1948年底开始,先后调派数批党员和进步学生奔赴游击区参加战斗和建设,为开创和保卫革命政权立下功绩。如在安南永游击区,他们积极参加中共安溪中心县(工)委及其下属各级党组织的工作,配合当地组织,大力发动农民,开展反抗征兵、征粮、征税斗争,组建游击队,解放了数座县城。1949年6月,安溪中心县委领导下的各县游击队奉命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第八支队第四团,原厦大闽西南党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四团的领导工作。



厦大闽西南系统党员在进攻漳平县城胜利后的合影


为配合南下大军解放厦门,中共(闽西南)厦大总支部在白色恐怖极其严重的情况下进行机智英勇的斗争,他们积极调查研究敌情社情,派遣党员或寻找关系,打进国民党驻厦门的部队、机关和企业内部,搜集政治、军事和经济情报,并物色对象,进行策反和起义工作,为厦门的解放做出重要贡献。

土木系学生党员茹民德、林通富奉组织派遣,于1949年6月间打入厦门市防御工程处,以监工员的合法身份,搜集国民党驻军所建的厦鼓军事防御工程情报,制成“厦门防御工程——碉堡总体分布图”。中共厦门临时市委收到地图后,将图藏在热水瓶瓶胆与外壳之间的夹层内,由厦大地下交通员陈光培送到靖和浦临工委,再经闽南地委转交我军解放厦门岛前线部队。部队首长称赞说:“厦门地下党同志为解放厦门立了大功,减少了许多战士的伤亡!”



解放军攻打厦门的作战图,图中画◎的为国民党守军碉堡位置


女生直属小组派党员陈英、刘振美到厦门电话公司发展党员,建立支部,由杨清桂任书记。她们机智地利用话务接线的机会,窃听搜集敌军调防和拟将国库的金银运往台湾等重要情报,将搜集的情报及时通过联络站转送有关组织,为解放厦门作贡献。



厦门电话公司


女生直属小组派遣党员陈英、王克铭对驻厦的国民党海军军官学校学员喻克良、周继祖、陈健进行策反,取得成功。这三名学员在地下党组织帮助下,顺利离开厦门,奔赴游击区,并加入共产党,参加解放厦门的战斗,随后加入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成为建设人民海军的功臣。



喻克良(左)、周继祖、陈健(右)

参加海军舟山会议合影


博学楼见证了闽西南厦大党组织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风雨兼程,铭刻了地下党人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和为国为民的不懈追求,弘扬了光荣的革命传统,赓续着厦大的革命精神与红色血脉。


参考文献:

[1] 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厦门市委党史研究室,《福建省革命遗址通览》,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

[2] 中共厦门大学委员会党史编委会,《厦大党史资料第二辑》,厦门大学出版社编印,1987年12月;

[3] 中共厦门大学委员会党史编委会,《中国共产党厦门大学组织史简编》,厦门大学出版社编印,1996年5月;

[4] 郑文贞,《不息的浪涛》,厦门大学出版社,1986年12月;

[5] 陈炳三,《囊萤之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文| 董健岚、林秀莲

编辑| 董健岚

图片来源| 厦门大学档案馆

厦门大学档案馆党支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