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革命遗址故事之四 | 爱国民主运动重要聚结地——演武大操场

时间:2021年07月01日

来源:

浏览:

厦门大学爱国民主运动重要聚结地演武大操场位于群贤校门内东南面,大操场上有演武亭遗址,1961年被厦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演武亭遗址


历史上,演武场曾是金戈铁马的军事阵地。明嘉靖年间是抗倭将领俞大猷的练兵校场;明末清初,郑成功屯兵厦门,建筑“演武亭”操练军队,成为“据金厦两岛,抗天下师”的挥师东渡收复台湾的根据地;入清以后,演武场一直是训练军士的校场之所在,嘉庆年间闽浙总督玉德率师剿灭“海盗首逆”蔡牵,就是以演武亭作为重要军事出发点的;鸦片战争爆发,这里成了厦门人民抗击英军的战场;1863年厦门“小刀会”起义,又以此为主要驻地。

以崇道尚武著称的演武场,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历史积淀。1919年,陈嘉庚先生选定演武场及周边一带为厦门大学校址,并于1922年将演武场开辟为师生体育运动的大操场。演武大操场由于其位置便捷与场所广阔等优势,自建校以来即成为师生反帝与爱国民主运动的重要聚结地,众多的群众性革命活动都曾在这里开展,并掀起阵阵革命运动的浪潮,使得这片土地更显厚重。



演武场(1920年代中期)



一、声援“五卅”

大革命时期,在陈嘉庚爱国精神的熏陶下,厦门大学成为福建省率先研习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课堂,进步师生点燃革命火种,掀起反帝爱国运动高潮。其中,声援“五卅”运动曾在演武大操场轰轰烈烈展开。

1925年5月,上海发生日本资本家枪杀共产党员顾正红事件。5月30日,上海各界群众举行游行示威抗议暴行,遭到帝国主义残酷镇压。厦大师生闻讯,率先响应,举行一系列活动,强烈声讨帝国主义的罪行,声援“五卅”运动。6月6日,经各方共同组织,全市90多个单位2万多名群众集结在厦门大学演武大操场,召开“厦门各界人民声援五卅惨案大会”,国民党福建临时省党部代表许卓然、厦大学生代表罗扬才和思明县教育会会长黄幼恒等在会上讲话。

会后,2万多人的示威队伍浩浩荡荡向市区挺进。参加游行的人,个个手执写着反帝标语的小旗。当队伍进入海后滩英国租地时,“打倒帝国主义”“取消不平等条约”“死难同胞报仇”“收回海后摊”等口号声响彻云霄。海后滩为各国洋行集中地,设有工部局,雇佣12名英、印巡捕“维持租界治安”。队伍经过时,早先接到英、日驻厦领事通知的漳厦海军警备司令部派出军警,在日本开设的台湾银行、三井洋行,和英国开办太古洋行屋顶处架设机关枪,严阵以待。游行队伍见此,刚刚怒不可遏,从地上捡起一切可能投掷的东西,把三家银行的窗户砸个稀烂。



厦大外交后援会出版《声援》专刊


厦大学生声援五卅运动前后持续了3个多月,他们组织了外交后援会,出版《声援》专刊,严正指出:“五卅惨杀事件是列强帝国主义者荼毒我们弱小民族到了水深火热的一个时期”,号召民众“出义力”,争取“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在厦门大学学生会倡议下,厦门学生联合会成立并发表《对于五卅惨杀案宣言》,明确提出“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的奋斗目标,指出这次惨杀的实质“就是帝国主义者与中国的无产阶级宣战”。暑假期间,厦大学生后援会还进一步深入闽南农村,进行反帝宣传,扩大革命影响。



厦大师生发表声援五卅运动宣言


厦门“五卅”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在厦门市反帝运动中,厦大学生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成为运动的先锋,起到了带头与推动作用。

二、抗日救亡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蒋介石政府的卖国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

厦大师生掀起了抗日反蒋的怒潮,1931年9月30日,全校教职员和学生分别召开大会,决定成立厦门大学教职员抗日救国会、厦门大学学生抗日救国会,分别致电国民政府,要求对日宣战,促进和平一致抗日。厦大师生捐款慰问前线将士,创办刊物,开展抗日宣传,四处奔走呼号,激发民众团结御侮精神,组织各种抗日活动。彼时,演武大操场是厦大师生积极投身抗日救国的见证。

1931年10月,厦大学生抗日救国会组织义勇军和救护队,学生400余人参加,在演武大操场上举行宣誓典礼,开展军事训练,为投身抗日救亡进行军事准备。

国难当头,各派军阀却争战不已,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竟无法统一召开,经上海会议议决分别在南京、广东两地先后举行。为了要求停止军阀战争,一致抗日,1931年11月底,厦大学生抗日救国会召开全体同学大会,议决组织赴粤请愿团到广州请愿。全校学生403人,女生60人,参加请愿团的学生达240多人,其中女生救护队参加者30多人,超过全校生数和女生数的一半以上。31日下午,“厦门大学学生赴粤请愿团”在演武大操场集合后整队出发,先搭乘轮船抵达香港,再乘车奔赴广州,与广州中山大学请愿团联合向国民党“四全会”请愿,要求出兵抗日,呼吁统一救国。



厦大学生请愿团与中山大学联合举行示威游行向国民党“四全会”请愿


1933年2月,厦大学生李治年、易元勋和图书馆职员秦贤行等北上参加抗日,抗日救国会为他们举行隆重的欢送会。队伍从演武大操场乘车出校,绕厦门市主干道游行,以实际行动激发群众抗日热情。4月,易元勋在河北滦县前线阵亡,为国捐躯,抗日救国会召集全校师生为他举行追悼会,会后铸建铜质纪念碑以示纪念。



厦大学生李治年、易元勋和图书馆职员秦贤行等北上抗日留影


厦大教职员抗日救国会以中、英、法、德四国文字,发表《厦门大学教职员全体为日本侵占满洲敬告友邦人士书》,呼吁“一致起而为公正之主张”。师生还分赴厦门、漳州、泉州等地向社会募捐,进行抗战义演,积极筹备财物支援抗敌。进步学生组织创办《现代文化》《鹭华》《灯塔》等刊物,宣传抗日救亡和马克思主义。



《现代文化》《鹭华》《灯塔》


三、东南民主堡垒

解放战争时期,厦大师生奋战在反蒋反美的第二条战线上,不断推动厦门地区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演武大操场作为爱国民主运动重要集结地,与师生掀起的爱国民主浪潮一起,推动厦大成为“东南民主堡垒”。

1946年12月底,全国人民掀起抗议驻华美军暴行的爱国行动。1947年1月6日上午,厦大学生自治会在演武大操场召开全体学生大会,成立“厦门大学学生抗议美军暴行委员会”(简称抗暴会)。7日上午,300多名学生聚集大操场,向市区出发,游行示威。抗暴运动得到了厦门各界的支持和赞扬,这是解放战争时期厦门大学学生爱国民主运动第一次重大行动。

1948年5月4日,上海学生首先发起了“反对美国扶持日本、抢救民族危机”的爱国运动。厦大地下党组织秘密组织“五月社”,发动和组织全市大中学生联合反对美国扶植日本运动。5月28日,侨师学生整队来到演武大操场与厦大学生会合,出发市区游行,沿途各中学队伍汇入,3000人的游行队伍在“厦门大中学生为反对美国扶植日本联合大游行”的横幅引导下,声势浩荡。次日,在大操场举行萤火晚会,演唱《五月礼赞》等从解放区传来的爱国歌曲,厦鼓各中学均有学生参加。



厦门大中学生“反对美国扶植日本”联合大游行


1948年,国民政府腐败统治,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12月13日上午8时,厦大学生分系齐集在演武大操场,带着“我们要求平价米”“我们要活命”“团结就是力量”等标语板,踏上去市区的路程,展开向国民政府当局请愿“平价米”的活动。

1949年4月,解放前夕的黑暗时期,厦大工友、学生为抗议南京“四一血案”罢工、罢课,教职员为争取提高待遇全体罢教,在全国各地争生存、争真和平呼声中,掀起罢教、罢课、罢工的“三罢”斗争。11日上午8时半,厦门大学师生职工600余人汇集于演武大操场,举行全校性的集体活动——黎明歌颂会,高唱《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等歌曲,在“民主”“自由”“生存”“团结”四面旗帜下,全体师生员工从大操场的西端起跑,冲过东端贴着“黎明”二字的布帘,会后进行环校游行。



黎明歌颂会


演武大操场这片英雄的热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承载着厦大进步师生的爱国热忱,见证着反帝与爱国民主运动的展开,和师生一起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迎接光明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厦门市委党史研究室,《福建省革命遗址通览》,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

[2] 中共厦门大学委员会党史编委会,《厦大党史资料第一辑》,厦门大学出版社编印,1987年12月;

[3] 中共厦门大学委员会党史编委会,《厦大党史资料第二辑》,厦门大学出版社编印,1987年12月;

[4] 郑文贞,《不息的浪涛》,厦门大学出版社,1986年12月;

[5] 陈炳三,《囊萤之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文| 董健岚、林秀莲

编辑| 董健岚

图片来源| 厦门大学档案馆

厦门大学档案馆党支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