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革命遗址的故事 | 寻求真理的明灯——集美楼嘉庚阅览室旧址

时间:2021年06月21日

来源:

浏览:

厦门大学集美楼二楼最左侧,有一间大教室。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地下党领导创办的进步书报借阅室——嘉庚阅览室所在地。



嘉庚阅览室旧址——厦大集美楼二楼东侧大教室


时间指针拨回1948年。这年夏天,为了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帮助同学探索真理、了解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的情况,从根本上教育和发动群众,厦大地下党组织决定由学生自治会学术部出面,闽西南和城工部党员骨干参与,创办一个以进步书刊为主的阅览室。阅览室用爱国华侨领袖、厦门大学创办人陈嘉庚先生的名字命名,不仅表示了进步学生对这位爱国华侨领袖的尊敬,也有利于合法斗争。

嘉庚阅览室陈列书刊“兼容并蓄”,提倡学术研究自由。进步书报的收集,除地下党大量供应外,还发动同学们捐借,并写信请香港新民主主义出版社源源不断地寄送。为增添民主战斗的氛围,阅览室布置了陈嘉庚、鲁迅、闻一多、邹韬奋4位名人画像。

阅览室有哲学、经济、法律、文艺、历史等进步书籍700多册和20多种报刊,包括被查禁的马列主义、斯大林、毛泽东著作和其他革命书刊。为了迷惑敌人,书刊的陈列与借阅都经过精心安排,反动报刊如《中央日报》《救国日报》等放在最显著位置;其次摆放合法刊物如《文汇报》(香港出版)、《观察》和《时与文》;而进步刊物,如《延安文献》《群众》《正报》《华商报》《新华社电讯》等,均不盖章,不公开陈列,通过党员介绍追求真理的同学前来秘密借阅。



嘉庚阅览室的部分书籍


嘉庚阅览室的开放,打破暑假厦大校园的寂静,越来越多的师生、工友,甚至校外人士都聚集到阅览室内,争先传阅,好几套进步书刊都周转不过来。为了更好地传播,阅览室每过一段时间就将进步书刊的剪报粘贴在室外,同学们围观络绎不绝,嘉庚阅览室成为地下党开展革命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由于它影响力越来越大,学校训导处寻找借口将嘉庚阅览室“勒令停办”,阅览室被迫暂迁到东膳厅后面的一间破旧房间,经过修整后,陋室显精神,又以新的战斗姿态出现了。

随着暑假结束,同学陆续返校,嘉庚阅览室拥有更多的读者。一天,训导处人员突然冲进阅览室,抢走几本马列主义书籍。他们威胁说:“违反戡乱法,要查封。”学生自治会主席丁连征等闻讯后,立即赶到现场。丁连征反诘:“阅览室的书盖有图章,看看你们拿的书。”这些家伙一看没盖章,就大叫:“你们要抵赖!”丁连征严肃地说:“那是你们带来的书,你们企图陷害。”在场同学喊着要把他们的暴行拍照时,他们慌得溜走了。嘉庚阅览室在广大同学的舆论支持下,躲过了第二次冲击。



嘉庚阅览室请读者写读后感的便函


9月,根据上级“积极隐蔽,广泛深入联系群众”的指示,厦大地下党组织主动停止了嘉庚阅览室的对外开放,把工作重心转入院系。各院系党员发动同学捐献进步性和学术性的书刊。不久,厦大又涌现出经济、历史、中文、生物、海洋、商学等十多个“嘉庚阅览室型”的院系阅览室。

嘉庚阅览室及其后继的院系阅览室,依靠群众,运用灵活的斗争策略,充分发挥了革命教育阵地作用,提高了厦大以及校外广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成为东南海滨引导人们寻求真理的一盏明灯。



参考文献:

[1] 邹永贤,《解放前夕厦大学生运动片断》,《厦大党史资料》[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

[2] 林文治、樊建平、陈炳章,《创建嘉庚阅览室的斗争》,《厦大党史资料》[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


文| 董健岚、林秀莲

编辑| 董健岚

图片来源| 厦门大学档案馆

厦门大学档案馆党支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