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特征,概括了已知闽越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闽越国建立后,山海二元文化格局得到了统一,在诸多方面都极大改变了学界认知。
闽越人的手工业门类相当丰富,除了渊源已久的制陶业外,还有纺织业、冶铸业和建筑业等,社会分工愈发精细。值得一提的是,不少陶器上加戳“林”“黄”“宫”等印记,应是官府作坊的官吏或工匠的名号,说明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
在城址下寺岗、黄瓜山、元宝山等地,都发现了铁器作坊遗址,如此密集,其时冶铁业的繁荣景象可见一斑。遗址出土了重达15公斤的大型铁犁,即使在中原地区也不多见;铁五齿耙问世,全国最早;还有全国同时期最长的铁矛,长达81.6厘米。而且,闽越人似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发明了更为先进的钢质铁器,钢铁器冶炼和制造技术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筒瓦、瓦当、大型空心砖等建筑材料,无不刻上秦砖汉瓦的深刻烙印。长202厘米、宽32厘米的空心砖,形体硕大,纹饰精美,为现今全国已发现西汉时期最长的空心砖,弥足珍贵;“万岁”“常乐万岁”“乐未央”等瓦当,其规格俨然等同汉廷宫殿所用瓦当,铭文篆书秀丽优美,加以云树花纹,在秦汉瓦当中亦属精品。
令人惊叹的是,这里还有古老的“供暖设施”:陶质管道应用于排水、供暖,闽越人将水烧热,通过回旋管道的循环,使室内变暖,再通过供水管道流入浴池,设计极显精妙。有人戏言,这是现代供暖系统的“前身”。
在秦砖汉瓦、铁器用具等方面,闽越人采取了拿来主义的务实态度。不过,闽越人并非全部生搬硬套,而是创造性融入本土文化特质。比如,虽然秦汉建筑文化蔚然成风,但是闽越人又创造性将干栏式建筑结构融入其中,从王城遗址础石网可以看出,分布致密,应是支撑地面木质地板,可防潮通风。
这种兼收并蓄,让闽越国文化集大成而走向高峰,绽放出绚丽的文明之花。“闽越文明是闽江上游古文化与周邻地区古文化在互相借鉴、融合基础上发展并开创地区文明新阶段的典型模式,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共融共生共发展的生动案例。”楼建龙说。
公元前110年,闽越国被灭,汉武帝下令将闽越民众迁往江淮间安置。闽越文明不复鼎盛往事,城址一度湮没无闻,直到2000多年后因为考古调查才得以重见天日。
1999年,武夷山申报世界遗产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现场考察评估专家在城村汉城遗址实地考察后,深为闽越文明折服:“这是环太平洋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汉代王城遗址,是中国古代南方城市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得益于城村汉城这样厚重文化的滋养,武夷山当年得以跻身“双世遗”,实现了福建省世界遗产零的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十分关心武夷山申报世界遗产及“双世遗”保护工作。2001年12月20日,他专程考察了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