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 · 蝉鸣声声仲夏长

时间:2022年06月21日

来源:

浏览: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龙潜淥水坑,火助太阳宫。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夏至五月中》




夏至,据清《恪遵宪度》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智慧的先民用“立杆测影”的方法,通过观察日影的长度,来确定太阳的位置和节气,而夏至是一年中日影最短的一天。此时,昼最长,夜最短,阳极生阴,蝉蜕始鸣。

蝉,出于淤泥而不染,只饮清露而不食,这种纯洁、清高的特质使其成为了古代文人的一种精神图腾。《史记·屈原传》有云:“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污垢。”西晋陆机在《寒蝉赋序》中称其有“五德”,即文、清、廉、俭、信,将之喻为君子。古人将玉雕刻成蝉形,形成了“生以为佩,死以为琀”的理念,认为它能为生者避邪,为死者护尸。将玉蝉佩在腰间,是为“腰缠(蝉)万贯”;挂在胸前,则是 “一鸣惊人”;含于尸口,寓其“羽化成仙”。

人类博物馆收藏有多枚玉蝉,主要来自两汉及清末民国,这是其中一件民国玉蝉,长6.7厘米,宽3.4厘米,厚1.4厘米,是林惠祥先生于1956年10月在北京购买所得。此玉蝉由青玉雕成,头带红沁,器体扁薄,背部起脊,正面尖喙圆突,双睛饰卷云纹,颈部琢两道弧形阴线用以分割头身,蝉翼碾琢三道阴线为其脉纹。此件藏品造型简约,线条挺秀,对称匀美,其晶莹润泽的玉色,精雕细刻的工艺,使之栩栩如生。




文 稿| 孙雯

海报设计 | 曾子涵

排版 | 陈玉菲

编审 | 林秀莲、靳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