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端午,飞龙在天,百邪皆避。端午节起源于上古百越地区的“龙”图腾崇拜,先民们择“飞龙在天”吉日,以龙舟竞渡等形式拜祭龙祖、敬龙酬龙,以求祈福纳祥、辟邪攘灾。南北朝后,端午节日被赋予了纪念屈原的人文内涵。千百年来,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民间逐渐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习俗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了一起。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乃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相传,因其倡导举贤授能而遭谗去职,在流放途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最终因不忍见国破家亡,于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人类博物馆所藏的这幅《屈原像》,乃近代何遂临摹元朝赵孟頫《九歌图》之作。题识:屈原像 大德九年八月二十五日吴兴赵孟頫画 一九五六年一月何遂临九歌图。钤印:叙父(朱文),何遂印信(白文)。何遂(1887-1968年),字叙圃,笔名贱夫,福建闽侯人,是我国著名的辛亥功臣、北伐名将、护法英雄、抗日先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政法委员会副主任、司法部部长等职。他一生不近烟酒,唯独酷爱文玩字画,生前将毕生收藏捐献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馆等多家单位。1957年8月,何遂将军将数十件珍贵藏品捐赠给厦大人类博物馆,其中多件精美珍稀,被评为国家等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