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探秘│你是风景,你是传奇——惠安女

时间:2023年10月16日

来源:

浏览:132

姚旺 厦大人类博物馆 2017-04-10 17:51

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

唤醒普遍的忧伤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

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

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舒婷《惠安女子》



在福建泉州市惠安县的东部地区,世代居住着一个特殊的族群。这个族群虽然属于汉族,但是它的女子们却有着和普通汉族女子不同的精美服饰、特殊婚俗和吃苦耐劳的个性。这就是我们常常听说的惠安女。


摄影家镜头下的惠安女


尽管惠安女目前被看作是汉族人,但是据考古发现和人类学家的研究考证,这个族群和古代的百越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点可以从惠安女华丽的头饰和独特的服装美学上得到印证。在惠安女的传统服饰中,银饰、纹样、头巾等等诸多方面都与西南地区的苗、瑶等少数民族十分相近,而苗、瑶等少数民族已被证实为古百越族后代。目前多数研究者都比较认同,惠安东部族群有包括华夏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的影响,基本上是汉化的闽越族(百越时代生活在福建沿海地区的族群)。


画家笔下的惠安女


在了解了惠东族群的起源之后,或许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惠安女这个群体有如此独特的服饰文化的原因。尽管从史料记载来看,惠安女的服饰最晚在宋代就已经基本定型了。但是,我们今天在惠安东部地区看到头戴斗笠、包花头巾、穿“节约衫”的这样一种惠安女服饰,其实是20世纪50年代之后对于传统惠安女服饰改造之后的结果。在此之前,惠安女戴的主要是黑色的头巾,而且有非常华丽的头饰,上衣的下摆也没有现在这么短。现在作为惠安女标志的黄斗笠,更是1958年修建惠女水库时才开始为惠女所广泛接受、进入惠女服饰文化的。


对于现代惠安女的服饰,解放之后流传有一句非常有趣的顺口溜,叫做“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基本上概括了现代惠安女服饰的特点。所谓“封建头”,就是指惠女头上包的头巾,在古代其实是有避免被男性看到自己的脸的这样一种遮羞的用途的,因此显得封建和保守(当然,现在惠安女的头巾已经没有这种意涵,而是基于审美和防御海边风沙的实用层面而存在);所谓“民主肚”,就是指惠安女服饰上衣衣摆短小,会露出肚脐;“节约衫”同样也是这个意思;“浪费裤”则是指惠女的裤子宽大达0.4米,据说这是基于在海边劳作下水之后宽大的裤子易于风干的考虑。


惠安女上衣的演变


惠女服饰


除了奇异的服饰,惠女最为人称道的自然就是她们的贤惠能干了。前面提到的惠女水库,就可谓是吃苦耐劳的惠女所谱就的一首史诗。这一水库原名乌潭水库,因为修建这一水库的民工中超过八成都是惠东的女子,所以最终改名为“惠女水库”,以纪念在当时那样艰苦条件下几万惠女的辛苦付出。这座水库至今还惠及泉州人民。


惠女水库


此外,惠安女的传统婚俗也一直受到人类学家的关注。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的首任馆长、著名人类学家林惠祥先生就曾经在建国初期考察过惠东地区,写成了《论长住娘家风俗的起源及母系制到父系制的过渡》一文,较早地对于惠安女长住娘家这一婚俗做出了研究和解释。所谓的“长住娘家”也称为“不落夫家”,这一婚俗的具体内容是惠安女子结婚之后三天就要回到娘家居住,一年中只有在少数节日的时候才能住在夫家,直到怀孕生子之后才能在夫家长住。对于这一特殊的婚俗历来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除此之外,传统婚姻中,惠安女性在夫家的家庭地位也非常低下,经常受到丈夫的打骂。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根据相关记载,50年代之前惠安女的自杀率居高不下。随着建国之后针对惠安女婚俗的相关政策和改革的施行,这一现象才有所缓解。


人类博物馆惠安女相关展览


目前,随着惠女名声逐渐传播,惠女文化的传承也遭受着考验。据相关的报道说,目前会制作传统惠女服饰的基本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一代的惠女大都已经不再认同自己传统的服饰文化了。这不能不让我们有所担忧。在时代的洪流当中我们无法预测惠东文化的走向,但无论如何,惠安女子都是中国女性文化中独特的风景,终将被铭记。


参考文献:

《泉州惠东妇女服饰研究》课题组编:《凤舞惠安:惠安妇女服饰》,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范宁:《惠安女服饰文化初探》《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总第87期)。

张进福,郑向敏:《刍议民俗风情的评价与引导——以福建惠安女民俗为例》《福建论坛》(社会经济版)总第219期。

曾梅霞:《大岞小岞惠安女服饰差异》,新浪博客@美丽的惠安女。


图片来源:

太平洋电脑网摄影部落(http://dp.pconline.com.cn/)文影作品

新浪微博@美丽的惠安女

赵小石国画《惠安女系列》

百度百科词条“惠女水库”




姚旺 | 文字

李蜜 | 审稿

陈世展 | 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