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 颈联引用两个典故,“精卫填海”见《山海经、北山经》,其中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in)(填塞)于东海。” 精卫传说为炎帝之女溺海死后的灵魂所化,它常衔西山之小石、树枝去填塞东海。精卫既是申冤复仇的形象,也是勤恳敬业、奋斗不息的形象。“鲁阳戈”,即鲁阳挥戈。鲁阳与韩作战,战方酣,日已暮,鲁阳公挥戈指向太阳,太阳为此而回升三竿之高。这里借古代神话喻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
[2]补提全文:“得见神仙一面雅,况与侣伴容情看。人生总是葑菲味,换到金丹凡骨安。廿七年吾应印度诗翁泰戈尔之邀,携卷出国,途经广州,适广州沦陷,漂流西江四十日,至年终乃达香港,翌年走南洋,留于港银行铁箱中,虑有失也。本取出偕赴印度,曾请囊达赖尔波司以盆敢利又题文。廿九年终,吾复至南洋为筹赈之展,乃留卷于圣地尼克坦。升年将去美国,复由印度寄至槟城,吾亲迎之。逮太平洋战起吾仓皇从仰光返国,日夜优惶,卒安抵昆明,熊君迪之馆我于云南大学楼上。卅一一年五月吾举行劳军画展,五月十日警报,至此,画在寓所为贼窃去,于是魂魄无主,尽力侦索,终不得。翌两年中大女生卢荫寰告我,曾在成都见之,乃托刘君赴蓉,卒复得之,惟已改装,将悲鸿生命印挖去,题跋及考证材料悉数遗失。幸早在香港付中华书局印出,但至卅五年胜利后返沪始及见也。想像方壶碧海沉,帝心凄切痛何深,相如能任连城壁,负此须眉愧此身。既得而愧恨万状,赋此自忏。卅七年十月重付装前书。悲鸿。”
参考资料:
[1]汪毅夫, 郭志超. 纪念林惠祥文集[M].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1.
林惠祥与徐悲鸿
[2]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9895257/
[3]陈国强. 我国第一个人类博物馆的创建者——忆厦门大学林惠祥教授[J]. 大自然, 19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