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学专家茅海建先生《鸦片战争时期厦门之战研究》,1840年至1841年中英军队在厦门的战斗一共发生了三次,第一次是1840年7月3日,英军一艘军舰(布朗底号)进入厦门港南水道,停留在演武场外的海面上,放下一艘小舢舨划向水操台,目的是向厦门地方官员转交一封英国外相麦巴尊给中国宰相的公文副本,由于语言交流不畅引起冲突。第二次是1840年8月22日,此时英政府准备与清政府进行谈判,为了给清政府增加压力,封锁了中国沿海的主要贸易港口,包括厦门港,因封港而引起了小规模战斗。
真正的侵略战争发生在1841年8月26日,当时新任闽浙总督颜伯焘已经基本完成了厦门岛及周边的布防设施建设,其中厦门岛上最重要的防御设施就是演武场沿海的石壁炮台,所谓“石壁”是因为用花岗岩大石砌成,为呈线状式炮兵阵地,高1丈,厚8尺,全长500丈,每5丈留一炮洞,共安设大炮100位(位置大致从现在厦门大学医院沿沙滩经现在舒友酒楼所在的海岬到白城一带)。为防止英军舰炮击中石壁飞起石块伤及守军,在石壁的外侧,护以泥土,以柔克刚。石壁之后,建以兵房,供守军栖居。另外在石壁兵房的侧后筑了一道牢固的城墙,以作为炮台的侧后翼防御。这样,石壁成为厦门岛南岸的永久性的核心炮兵阵地,它是一个包括炮位、弹药库、士兵生活于一体的工事。
石壁炮台虽然异常坚固,但其炮台在筑建时根据红夷大炮“长以攻堞、欲拙于野战”的特点,将炮口固定在石墙的炮眼里,与敌作战时,大炮只能直轰一线,不能左右上下移动,实战时敌军很容易凭借炮火的“死角”,从侧面绕过“火力网”攻而歼之。加上由刚刚发明的“铁模铸炮法”赶铸出来的红夷大炮炮身粗糙规格不一,“弹不圆心,口不直顺”,虽重达几千斤以上,但粗大笨重,射程近、精度差、射速慢、易炸堂,事实也证明石壁炮台成为中看不中用的设施。
除了石壁炮台,在东面的曾厝垵、白石头等处另建有炮台多座,同时厦门港南岸的屿仔尾、中间的鼓浪屿均修建炮台,形成三点交叉火力网,封锁进入厦门港的南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