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讲厦大故事 |演武场风云(一)战争

时间:2022年07月28日

来源:

浏览:

作者徐文才

江苏苏州人。1990-2003年在厦门大学工作,曾任建筑系教师、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基建处处长,现为上海畅想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创始人。


自明朝初期在厦门岛建中左所驻兵戍边,演武场成了军队训练阅兵的场所。清乾隆《鹭江志》中讲述演武场“大较场一,演武亭一座,在南普陀前”,但在防圉篇中演武亭(场)并没有作为汛口提出,可能当时的演武场只是做训练阅兵。清道光《厦门志》记载:演武亭是福建水师五营公汛,由五营轮派外委额外一员,配兵共二十名,与水操台、厦门港炮台等共同防守厦门岛南岸,此时演武亭已开始驻兵。实际上水师所谓防守的对象仅仅是海盗与武装走私商船,并没有考虑与外来军队战争的布防,直到鸦片战争打响。

图1:根据道光《厦门志》记载绘制的演武场周边布防图(笔者绘制)

根据史学专家茅海建先生《鸦片战争时期厦门之战研究》,1840年至1841年中英军队在厦门的战斗一共发生了三次,第一次是1840年7月3日,英军一艘军舰(布朗底号)进入厦门港南水道,停留在演武场外的海面上,放下一艘小舢舨划向水操台,目的是向厦门地方官员转交一封英国外相麦巴尊给中国宰相的公文副本,由于语言交流不畅引起冲突。第二次是1840年8月22日,此时英政府准备与清政府进行谈判,为了给清政府增加压力,封锁了中国沿海的主要贸易港口,包括厦门港,因封港而引起了小规模战斗。

真正的侵略战争发生在1841年8月26日,当时新任闽浙总督颜伯焘已经基本完成了厦门岛及周边的布防设施建设,其中厦门岛上最重要的防御设施就是演武场沿海的石壁炮台,所谓“石壁”是因为用花岗岩大石砌成,为呈线状式炮兵阵地,高1丈,厚8尺,全长500丈,每5丈留一炮洞,共安设大炮100位(位置大致从现在厦门大学医院沿沙滩经现在舒友酒楼所在的海岬到白城一带)。为防止英军舰炮击中石壁飞起石块伤及守军,在石壁的外侧,护以泥土,以柔克刚。石壁之后,建以兵房,供守军栖居。另外在石壁兵房的侧后筑了一道牢固的城墙,以作为炮台的侧后翼防御。这样,石壁成为厦门岛南岸的永久性的核心炮兵阵地,它是一个包括炮位、弹药库、士兵生活于一体的工事。

      石壁炮台虽然异常坚固,但其炮台在筑建时根据红夷大炮“长以攻堞、欲拙于野战”的特点,将炮口固定在石墙的炮眼里,与敌作战时,大炮只能直轰一线,不能左右上下移动,实战时敌军很容易凭借炮火的“死角”,从侧面绕过“火力网”攻而歼之。加上由刚刚发明的“铁模铸炮法”赶铸出来的红夷大炮炮身粗糙规格不一,“弹不圆心,口不直顺”,虽重达几千斤以上,但粗大笨重,射程近、精度差、射速慢、易炸堂,事实也证明石壁炮台成为中看不中用的设施。

      除了石壁炮台,在东面的曾厝垵、白石头等处另建有炮台多座,同时厦门港南岸的屿仔尾、中间的鼓浪屿均修建炮台,形成三点交叉火力网,封锁进入厦门港的南水道。

图2:厦门之战英军进攻示意图(笔者绘制)

26日下午2时半,英军多艘战舰向石壁炮台开炮,后来统计共计发射了24000发以上的炮弹,但对防御工事并没有造成很大影响(大概有不少炮弹落在演武场上了),炮台里的清军不断进行还击,迫使英军无法在炮台正面登陆。下午3时45分,英军在炮火掩护下选择石壁炮台东侧的沙滩上登陆,随后向西北方向攻击前进,占据石壁之后的高地,架起轻便山炮,轰击炮台,由上而下地攻击石壁守军,清军的主要防御在沿海方向,英军出其不意迅速攻开石壁炮台后方。按照茅海建先生的描述结合笔者分析,当时的英军是从胡里山一带登陆,绕到现在海滨新村后面的山坡及演武场,从后方攻击炮台。毕腓力在《厦门纵横》中描述“中国人勇敢地冒着炮火,坚守着他们的阵地,直到被从背后而来的步枪击倒。” 守壁清军见势大部溃逃,部份将士与之肉博。四时多,石壁炮台失守,厦门岛南岸的其它炮台阵地随之亦陷。沿海战事结束,英军马上在演武场结集军队沿镇南关外道路向厦门城前进,到达镇南关时天色已晚,便停止进攻,就近安营扎寨,第二天早上攻入厦门城时发现清军已经全部撤走,未见一兵一卒,颜伯焘已带清军退守同安县城。随后两天,英军工程兵对清军防御工事包括石壁炮台开展破坏,销毁大炮,火药及造船厂设施。

图3:1841年英军随军画师笔下的石壁炮台(局部),英军称之为长列炮台

厦门大学建校初期囊萤楼前草地上有两尊埋了一半的铁炮,各重一万斤和七千斤,铁炮上刻有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制字样,便是鸦片战争的遗物。

文:徐文才

图:部分来源网络

编辑:莫  西

厦门大学档案馆/文博管理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