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厦大情怀档案|厦大与宁德的校地情缘——东海一线在侧 互济千帆向前

时间:2020年10月27日

来源:

浏览:

宁德,俗称“闽东”,古老神奇,集山海大观,素有“海上天湖、佛国仙都、百里画廊”之美誉。那一山金、那一海银、那一山歌、那一海谣,“诉说着山的古老,传送着海的新潮”。闽东与厦门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唐朝中晚期开闽第一进士长溪县(今宁德福安)薛令之的裔孙薛沙迁居厦门薛岭之南,与隐居之北的陈黯,并为开厦之最早先民,有“南陈北薛”之说。闽南东海之滨、鹭岛山海胜处、百年学府厦门大学,奋力前行在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同是勇往直前的拓跑者,厦大与宁德结下了浓厚校地情缘,历久弥坚、历久弥新。

渔舟唱晚  千帆济行

“过去,我们连家船民一家几口人就挤在一条长七八米的船上,哪怕是结婚了,夫妻俩的新房不过是增加一艘船罢了。现在变化太大了,日子好了!”2019年7月2日,宁德福安市下岐村党支部书记郑月娥向来访的厦大外籍教授潘维廉聊起了以前下岐村的生活情况。

闽东的变化潘维廉看在眼里、写在书里、喜在心里。

2019年7月,在福安市下岐村,潘维廉(右一)在向村民了解下岐村生产生活情况(网络资料图)

25年前,这位外籍教授就开着面包车,与家人走遍中国大江南北。25年后,他再次沿着当年的路线,增加了部分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或工作过的地方,用32天跨越15000多公里,亲眼见证25年以来中国大地的发展变化。

闽东也在他的行程当中。“原来以为船民们喜欢在船上生活,后来才知道他们只是生活所迫。老百姓从以前住在船上,到后来搬上岸生活的巨大变化,是我最喜欢看到的。”

事实上,厦大一直用实际行动支持着宁德的渔业发展。

1933年至1934年,依托厦大成立并由厦大教授陈子英担任负责人的中华海产生物学会,对包括闽东在内的福建沿海17县渔业资源情况进行调查,并整理出版了《福建渔业调查报告》。

1959年11月,国家水产部确定在福建开展闽东渔场水产资源调查,由厦门大学生物系、省海洋研究所等9个单位共25人组成调查小组开展实地调查,获得闽东渔场海水酸盐、磷酸盐含量、底栖生物量等数据,最终出版《福建省闽东渔场水产资料调查报告》,为宁德渔业的科学发展和决策规划提供了参考依据。

近年来,“厦门大学博士生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团”到宁德市三沙湾针对密集网箱养殖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海洋滩涂大面积“入侵物种”互花米草问题等展开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厦大与宁德企业开展合作,于2015年获批成立了国内唯一一家水产类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厦大苏永全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以大黄鱼育种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为目标,针对大黄鱼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育种关键技术和良种配套的产业链技术等三个方向开展研发。

王克坚教授在获得我国第一个海洋动物抗菌肽产品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基础上,2017年起,与宁德富发水产有限公司开展海洋动物抗菌肽产品在大黄鱼上的示范应用,其具有显著免疫增强和抗病效果,并具有促生长作用;丁少雄教授、徐鹏教授等团队开展了《中国近海大黄鱼野生资源的种质评估与养护》《大黄鱼体型性状遗传定位和解析研究》等相关课题研究;周化民教授团队接受宁德市相关机构委托构建了大黄鱼育种数据库,为宁德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促进了大黄鱼产业升级改造与绿色发展。

2019年4月,王克坚课题组在宁德富发水产有限公司育种车间进行大黄鱼抗菌肽产品的示范应用效果评价现场

柯才焕教授担任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宁德综合试验站联系专家,指导该站开展技术研发和推广工作,培育出的国审水产新品种“西盘鲍”和“绿盘鲍”已在宁德市蕉城区、霞浦县等地生产性推广应用,深受鲍鱼养殖户欢迎。

……

依托海洋优势学科,为宁德绘就一幅幅“红船欢驭千重浪,绿网乐收万担鲜”的渔家盛景贡献了力量。

廊桥畲韵  文脉通联

“一桥一景兮景各异,最具魅力兮数廊桥。”宁德的一张靓丽名片——木拱廊桥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中国桥梁史上的“侏罗纪公园”。木拱廊桥沟通古今,更见证了厦大与宁德之间的不解之缘。

厦大哲学系1988级校友周芬芳毕业后,选择扎根屏南,服务基层,牵头组织屏南县木拱廊桥营造技艺申请“非遗”工作。“三节苗” “剪刀叉”等木拱廊桥的独特设计名称以及相关概念都是民间俗语,要准确翻译成外国专家能理解的英文,需要多方佐证与配合,难度可想而知。“木拱廊桥凝结着祖辈的智慧,我在其中感受到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的矛盾统一,对于这种博大精深的智慧,保护并传承下去是一种责任。”周芬芳把这份责任化作保护“非遗”的动力,她与相关人员对申请文本一遍遍修改、一遍遍打磨,2009年,木拱廊桥营造技艺终于成功申请“非遗”。

周芬芳(左)出席文化部主办的

非遗保护论坛 (网络资料图)

还有一位厦大人,对传承廊桥文化功不可没。他是厦大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的戴志坚教授。戴志坚走遍宁德的万安桥、千乘桥、广利桥、广福桥、龙津桥等廊桥,出版《中国廊桥》等专著,并向社会大众极力推介这些“散落在中国乡村民间最瑰丽、最璀璨的历史与文化语言。”2019年12月,戴志坚所在的厦大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积极参与到闽浙七县22座木拱廊桥联合申遗工作中,全力支持包括宁德木拱廊桥在内的闽浙七县联合申遗。

“上下影摇流底月,往来人渡境中梯。”木拱廊桥成为厦大与宁德友谊的桥梁。

“古风畲韵田园梦,山海川岛大观园。”宁德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畲族人口约占全国畲族人口的四分之一。在历史长河中,畲族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畲族文化。同时,畲族文化也是厦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着力点。

1958年,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深入闽东20多个畲族村庄进行为期半年的畲族社会历史调查,来自厦大的陈国强教授担任调查组副组长。调查过程中,调查组搜集了丰富的畲族文物资料,其中宁德八都海头村的56幅畲族祖图等相关珍贵文物至今收藏在厦大人类学博物馆,并最终形成了一份约50万字的调查报告。

上世纪60年代,厦大校友陈佳荣参与编写了《畲族简史简志合编》;上世纪80年代,厦大教授蒋炳钊等编写了《畲族简史》《畲族史稿》;上世纪90年代,陈国强教授主编出版了《畲族民俗风情》等著作。

2018年,厦大与宁德民族中学签署了为期3年的协议,学校定期组织专家到宁德民族中学开展畲族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活动,为弘扬畲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宁智卓越  奉献厦大

“教育是立国之本”,厦门大学创办人陈嘉庚先生100年前毁家兴学的壮举感染着每一位厦大人,同样感染着在厦大拼搏的100位宁德籍教职工,他们主动担当起科教兴国的责任,奋斗在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工程实验、后勤服务等各个岗位,为厦门大学的发展添砖加瓦,倾力奉献。

厦门大学的国际经济法学科享誉世界,其中,来自宁德福安的厦大教授陈安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学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他的五卷本《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被认为是“中国学者构建中国特色国际经济法学派的奠基之作和代表性成果”,形成了国际经济法学领域的中国学派。陈安被学界公认为是新中国国际经济法的奠基人之一, 2015年被授予厦大教师最高奖“南强杰出贡献奖”。

2019年5月,中国特色国际经济法学研讨会暨陈安教授从教六十九周年庆祝大会举行

同样来自宁德福安的厦大教授刘守是我国模压全息图应用市场的开拓者,他于1986年成功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大规模生产激光模压全息图的公司,首次提出将模压全息图应用于防伪领域并付诸实践,该技术在全国范围得到广泛应用,其中,4项专利获全国第九届、第十届及国际发明展览会等银牌奖。

来自宁德寿宁的厦大教授范希周长期致力于台湾政治和两岸关系研究,通过诸多海外媒体渠道积极宣传祖国对台政策,被称为“最具国际观”的台湾研究学者。

来自宁德霞浦的厦大教授黄荣彬是一位奋斗在国际科学前沿的化学家,他所在的厦大化学系原子团簇研究小组于2004年4月30日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的有关新型富勒烯C50CL10的合成与表征研究成果,被科学界评价为“里程碑式”的重要科研成果。

来自宁德寿宁的厦大教授胡荣,在当时教师收入偏低、身边不少老师下海经商的大背景下,独自“躲进小楼成一统”,最终创立了独树一帜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并在学界引起广泛影响。

……

厦大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宁德人,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深耕奋斗,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好故事。

市校深融  协同发展

“合作就是生产力”,这是厦大和宁德的共识。

宁德市领导求贤若渴,重视高校人才,重视校地科技合作发展策略。每年“9·8”投洽会,宁德市领导都会专程到厦大开展交流座谈,希望能得到厦大人才、科技的支持,厦大对此作出积极回应。2013年,校市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2015年,双方签订了战略合作补充备忘录;2020年6月,双方签署了《关于促进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展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全面务实合作,希望“打造校市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共赢发展的标杆,为引领区域乃至全国的海洋经济发展发挥示范作用。”

宁德在摆脱贫困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丰富的实践创造和不断形成的宝贵精神,一直是厦大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厦大在宁德设立“党员干部培训基地”,仅2018年就组织中层领导干部、党务工作者和各类教职员工近1000人到宁德研修学习,先后组织了60多支社会实践队赴宁德开展学习活动。

厦大努力发挥“智囊团”作用,在战略规划、对策研究方面为宁德提供支持。厦大科研团队先后开展了“福建省宁德市‘十三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精准扶贫的宁德经验研究” “扶贫开发‘宁德模式’内涵” “宁德市推行基本养老保险全民参保现状及对策研究”等多个项目,为宁德发展出谋划策。同时,厦大还组织了多支师生科研团队围绕宁德经济社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环境保护、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多年来,厦大与宁德各企事业单位开展密切科技合作,切切实实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厦大每年选派“博士生地方服务团”前往宁德市各县(市、区)开展实践调研。厦大在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科学、生物医药产业、红树林自然保护、废弃物再生材料与技术研发等领域积极承接了宁德市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20多项。

厦大“烧结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技术被引进宁德的厦大校友企业,于2009年底建成福建省首个稀土永磁材料项目,填补了福建省高性能磁性材料产业的空白;

厦大与福建广生堂药业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科技创新、医疗平台、人才培养、资本投资等领域开展合作,推动宁德医药健康行业发展。

厦大与宁德时代(CATL)等重点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开展实际合作,厦大田中群院士多次到CATL就动力电源前沿问题进行研讨。2016年,CATL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厦大孙世刚院士被敦聘为进站院士,为CATL的科研工作把握和指引方向,并培养、输送科研人才。2019年,厦大与CATL、清华大学等企业和高校联合在宁德组建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厦大与宁德深入开展文化交流合作,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不懈努力。2016 年至2019 年,厦大在发展规划、文化传播、项目论证等方面共承担宁德市项目十余项。厦大与宁德合作出版的《闽东抗日战争档案史料》《周宁抗日战争期间珍贵资料集》等文献,充分发挥了档案资料“存凭、留史、资政、育人”作用。2015年至2017年,厦大“闽东之光”暑期社会实践队连续三年获得厦门大学思政实践教学一等奖,2018年,实践成果《乡村百年》第一辑《历史文化名村浦源》由厦大出版社正式出版;厦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宁德福鼎市赤溪村的实践教学基地被评为“福建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由厦大主持的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习近平在宁德期间思想方略研究”以及宁德市委委托课题“运用新媒体宣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学习大军’为例”等项目,均取得了优异的课题研究成果。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厦大与宁德持续深度融合,必将为海丝福建的建设承担起更大责任,必将为建设新宁德、新福建作出更大贡献。


厦门大学

原文刊载于《闽东日报》2020年9 月12日第二版
文:王荣华 欧阳桂莲 林銮生
图:厦门大学档案馆 小夏图库
编辑:徐嘉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