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通元,被校友们尊称为与母校同龄的学长,1921年出生于浙江镇海。1942年,他由上海商学院转入厦门大学会计系就读,毕业后进入上海保险业,工作了整整一甲子。他是中国精算事业和人身保险学科的先行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保险的“活字典”。乌通元生前经常参加厦大上海校友会年会,他说,“感恩母校厦门大学给我的一切。抗战时期我在长汀的学习和生活,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她改造了我,从道德品质、身体和工作能力三个方面极大影响了我”。在从事保险业的几十年中,他始终牢记母校师长的教导,凭着在烽火厦大中磨练出来的坚强意志,不断奋发图强,荣获了“中国金融启蒙终身成就奖”“上财保险和精算教育突出贡献奖”“共和国60年保险业60人”等荣誉称号。
苏东水,1949年考入厦门大学企业管理系,在校时,他读到了老校友郭大力和校长王亚南翻译的《资本论》,启迪了他对事物“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认知,他认为这是影响他一生也是让他受益一生的一本书。毕业后,他先后在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社科院、复旦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是新中国最早从事管理学研究、教学和实践的学者,他的东方管理学是世界管理科学中第一位中国人建立的学派。对于母校厦门大学,苏东水始终抱有感恩之心,倾尽心力回报母校。除了支持厦门大学上海校友会开展工作外,他一直关心关注母校的成长与发展,为厦大经济学、管理学的师资培养倾注了极大心力。
万建华,1978级经济系校友,现任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中国银联的筹建者和第一任掌舵人,被称为“银联之父”,为银联卡成为国际化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忆及厦大求学时代,万建华说,厦大是自己专业的启蒙地,更是梦想起飞的摇篮。母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图书宝藏为他事业发展和人生远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万建华敢于迎接挑战,他是证券行业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主要倡导者。走过峥嵘岁月,万建华更加热心于传承厦大精神文化,全心全意推动上海校友会建设发展。2018年5月,第六届厦门大学全球校友会会长秘书长暨校友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厦大上海校友会理事长万建华事必躬亲,从筹备到举办全程紧盯,他说这是“全体上海校友在以最好的形象,展示海派厦大人的精神风貌和为母校百年华诞献上特别贺礼”。
群贤溢彩,聚势前行。厦大人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挥洒在浦江大地,在上海实现人生抱负,为上海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为上海阔步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自己的力量。上海不仅是创业之城,还是人文之城。成立于1936年的厦门大学上海校友会,让年至耄耋的校友和初到上海的年轻校友,都找到了温馨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所有来沪的厦大人,无论是从厦大走出去的校领导、教师还是毕业的学生,无论是直接从厦门来,还是从其他地方再来的,“不再是上海的过客,而更像是归人”。
2009年4月,国务院正式提出上海要打造“四个中心”,即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时,对上海提出了“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要求。围绕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厦门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为上海输送建设人才。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会计、法律、科技创新等行业无不活跃着厦大学子的身影。仅2016至2019年,学校共输送1491名优秀毕业生到上海工作。厦门大学互联网(上海)创投大赛已经成为享誉上海滩的一项青年创业活动,至今已举办三届。
厦门大学与上海在教育培训、科技研发、决策咨询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也十分活跃,在生物医药、化学化工、机械制造、海洋科学、电子信息等方面都有科技研发项目,在制度研究、文化传播、管理科学等方面,厦大师生也为上海市发展提供多项决策咨询服务。2017至2019年,厦门大学共承接上海市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近20项,包括上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2017“We爱·两岸青年短片大赛”效果评估、“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外投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等。厦大与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二六研究所、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开展紧密的产学研合作。近年,厦大还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签署新一轮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厦门大学天文学系天体物理联合中心”合作协议。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春华秋实枝繁叶茂。当前,上海市正在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厦门大学正朝着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踔厉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厦门大学与上海将继续携手前行,努力再创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