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师资正是大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和要素。1950年,教育部电告各省选派2-3名优秀青年教师、助教到哈工大读研究生。陈康白努力向教育部争取,留下20名教师和干部骨干。他们中很多人后来被誉为哈工大第一代“八百壮士”的组成人员。陈康白倡导的多种师资引进和人才培养模式,为现今哈工大的雄厚师资力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设备很要紧,要购买现在最先进的设备。”陈康白十分重视仪器设备的购置和使用,重视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建设。哈工大从苏联购进了一大批先进仪器设备,一批一流的实验室投入运转,其中包括了当时全国最大、最强的结构实验室,这间实验室成为后来多所高校建造结构实验室的样板。陈康白的办学理念立足于国家需求和现代化建设,在他的推动下,哈工大以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对全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业学校办学贡献了宝贵经验。
为国家建设培养栋梁之才的共同使命使得厦大与黑龙江高校的交流合作绵延不断。
新中国初建的中国海军,对舰船动力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都十分迫切。1953年哈军工成立之初,舰船动力仅有海军工程系造船科下设的352教授会。曾在厦大任教的张稼益教授是352教授会主任,他带着一批优秀人才启动专业建设、教材编著、实验室建设等工作, 为舰船动力发展贡献了很大力量。
1984年12月,哈工大与厦大建立协作关系,此后几十年间,多位哈工大毕业的优秀人才来到厦门,助力厦大工科腾飞。比如曾任学校软件学院院长的廖明宏教授和现任厦大信息学院特聘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纪荣嵘教授。纪荣嵘教授在移动视觉搜索、视觉场景分析、社会多媒体方向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为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开拓打下了较好基础。
一位在黑龙江出生并生活多年的厦大校领导对黑龙江与厦大的人文和地缘有着隽永深长的切身感受,他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流行两首著名的‘岛屿’歌曲,一首《太阳岛上》,一首《鼓浪屿之波》。太阳岛位于哈尔滨松花江畔,鼓浪屿毗邻厦门鹭江之滨。喜爱这两首歌的人都会对黑龙江与厦大的情缘怀有深刻的理解,在太阳岛的悠远大气与鼓浪屿的清新典雅之间,传递的是大家心底里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