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文学流派自古以来便闻名遐迩,留下的著作更是数不胜数。在厦门大学建校之初,国文就被列为一项重点学科,并重金礼聘知名文学家来校执教,皖籍名师络绎。
1926年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一批青年才俊趋之若鹜。皖籍著名文史学家丁山便是其中之一。他在厦大成书《说文阙字考》,和鲁迅、林语堂、顾颉刚等人的著作一起列入国学院出版计划,助力刚创办的厦大国学研究院迅速成为当时全国国学研究的中心之一。厦大国学研究院成立后,面向全国公开招收研究生2名,成为国内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高校之一。
1927年,邓以蛰举家来到厦门,任厦大哲学系教授。邓以蛰,字叔存,安徽怀宁人,是我国著名美学家,也是“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父亲。在厦大时,邓以蛰一家居鼓浪屿之上,他每日渡海上课,课时不少。当时,学校常举办公开学术演讲会,均由著名教授主讲。邓以蛰来校不久即受邀作题为《中国绘画之派别及其变迁》的演讲。1927年12月10日出版的《厦大周刊》第176期刊登了他的演讲稿,并报道了这次演讲会,称“邓教授对于中西艺术颇有精深研究,听者均甚满意”。
1935年,台静农经胡适推荐到厦大国文系任教。这位著名皖籍文学家,在厦大任教的一年间深得学生敬重。他自己生活清苦,却周济过贫苦学生;他授课时不善言谈,却在黑板上写下极详细纲目,以平淡语言条分缕析,兢兢业业。有学生回忆:“静农师对待学生慈蔼宽厚 ,从不摆架子……训诲勤勉 ,弟子门生无不景仰而心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