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饕餮纹铜鬲,铸于商代,高17.7厘米,口径13.2厘米,周身因布满铜锈,呈现出脆嫩的鹦鹉绿色。青铜器在古代被称为“金”或“吉金”,它刚出炉时灿灿金光,由于埋藏在土里千年,在土壤、水分、空气、微生物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表面形成了各种类型、五彩斑斓的铜锈。
铜鬲主要用于烹煮黍、稷或鱼肉,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尔雅·释器》有云:“鼎款足者谓之鬲。”人类博物馆这件铜鬲造型典雅,纹饰华丽,口沿有对称立耳,侈口,颈部略束,垂鼓腹,下有三袋形中空椎状足,腹部饰兽面纹。鬲的独特设计使它既可以通过双耳悬挂于空中,也可以利用三足稳立于地面,中空的足使其受热更快且均匀,让食物更容易软烂,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