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以来的福建,
有哪些著名的文学家?
林语堂、冰心、林徽因
是哪里人?
哪些著名的文学家
曾在厦大任教?
厦门大学曾有哪些
颇具影响力的文艺社团?
......
或许,
你也曾好奇过以上问题
这些问题
在厦门大学近现代文学馆
都能找到答案
厦大近现代文学展览馆
位于集美楼一楼,
共有六个展室,
第一、二展室
展示中国近现代文学潮流,
第三展室
展示闽籍近现代文学家风采,
第四展室
为台港澳文学名家概览,
第五、六展室则讲述了
厦门大学与近现代文学的渊源。
其中,
闽籍近现代文学家、
厦门大学文学名师、
厦门大学与近现代文学的渊源
是展馆的特色。
让我们管中窥豹,
一睹其中风采!
林纾自1898年开始翻译外国小说,其中《茶花女》《块肉余生述》等作品产生较大的影响。“林译小说”成为中国近代文人接触西方文学的主要途径,林纾也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和译界的泰斗。
严复,原名宗光,字几道。他早年赴英国学习海军知识,归国后,开始翻译西学,严复所译的《天演论》,使得“物竞天择”之说深入人心。其译文,有桐城古风、周秦诸子文章之风。
庐隐,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笔名取“隐去庐山真面目”之意。庐隐曾出版《海滨故人》《象牙戒指》等小说集,其艺术风格颇具个性,抒情清浅直切,又不失隽丽潇洒。
冰心,原名谢婉莹。“冰心”这一笔名取自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五四运动期间,冰心开始文学写作,《繁星》产生深远影响,被誉为“繁星体”,其《寄小读者》《小橘灯》《春水》等作品也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新月派、京派作家。1931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发表《你是人间四月天》《九十九度中》等作品。林徽因也是一位现代建筑学家,曾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工作。
厦大建校以来,有一大批文学名师先后来校任教,在厦大发展史上灿若星河。
“鹭江深且长,充吾爱于无疆。吁嗟乎!南方之强!”这是1921年4月6日,在厦门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师生演唱的校歌。校歌词作者郑贞文,号心南,早年留学日本,获东京帝国大学理学士学位。归国后,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辑。厦大建校之初,郑贞文被聘为厦大教务长,为厦大创作了校歌。他工于旧体诗,著有《笠剑留痕集》。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这是林语堂对自己的评价。林语堂,原名和乐。1926年被聘为厦门大学教授,兼文学系主任、国学院总秘书,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辞职,赴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工作。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其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和杂文《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等。
林庚,字静希。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出版《夜》《北平情歌》等诗集,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1937年9月,林庚在萨本栋校长的邀请下离开北平南下,来到厦大任教。在厦大期间,著成《中国文学史》。
丁玲,原名蒋伟。1927年开始发表作品,以《莎菲女士的日记》震惊文坛,1930年加入左联,主编《北斗》刊物。1984年被厦大聘为中文系兼职教授。丁玲晚年,不顾体弱多病,勤奋写出了《魍魉世界》《风雪人间》等100万字的作品,创办并主编《中国》文学杂志,热情培养青年作家。
1926年11月,在鲁迅的指导下,厦门大学学生成立泱泱社,并创办《波艇》月刊,上海北新书局代为印行。“泱泱”两字,形容知识浩大深广,含有年轻人应该不断进取的意思。
鼓浪社于1926年在鲁迅先生指导下成立,出版《鼓浪》周刊,附厦门《民钟日报》出版,共出7期(1926年12月1日-1927年1月12日)。“鼓浪”之名,既因厦大临近鼓浪屿,更含“鼓起时代浪潮”之意。鼓浪社为厦大校园文艺社团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社团。
厦大笔会于1941年成立,宗旨是“以笔会友”,由潘懋元、勒公贞、郑传道等组织。“笔会”每年端午节在校内外举办诗歌朗诵会,还举办了一些很有影响的活动,如1943年发起对患肺病无钱就医的作家张天翼的募捐救济活动。“笔会”不设顾问,但活动时曾请王梦鸥、施蛰存、林庚和虞愚等名家出席指导。
近现代文学
承载着近代史的厚重,
也传承着
关于文学的记忆与共鸣,
它促进了
中国文化与文学的现代性转型。
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
群星璀璨,
诸多作家
与厦大有着密切的渊源,
在厦大“为吾国放一异彩”的过程中
增添了一笔文学力量。
这个春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
厦门大学近现代文学馆,
了解厦大与近现代文学的故事。
文稿|任燕 周柯霏
图片|厦门大学档案馆
编辑|陈世展
厦门大学档案馆/文博管理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