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自1953年3月16日正式对公众开放以来,到今天已陪伴厦大学子走过了70年的风雨岁月。2021年,我有幸成为文博管理中心展馆群大家庭中的一员。2022年校庆期间,经过近三年的修缮布展,我展现新颜、焕发光彩,再次张开双臂喜迎大家的到来。
作为中国大陆唯一一所集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于一体的专科性博物馆,我不仅是福建省第一家博物馆,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家高校博物馆。
我目前收藏了30多个门类的近万件藏品,藏品门类丰富、品质精良、特色鲜明,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是咱们厦门大学重要的文化展示窗口和教育研究基地。
人类博物馆坐落于厦大思明校区芙蓉湖畔,毗邻科学艺术中心和建南大礼堂,以国家级文保建筑“博学楼”为馆舍。这座三层西洋式石构建筑竣工于1923年,到今年也有100岁了,属于厦门大学最早的一批建筑。在大门的正上方,悬挂着由我国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亲笔题写的馆名匾额。
博物馆的展示区域分为常设展和临时展,常设展览目前有五个部分,包括鸿蒙初辟的史前时期,匠心凝聚的历史时期,向死而生的精神世界,和集中展示泉州宗教石刻的碑廊,以及记述博物馆历史和创办人林惠祥教授生平的馆史走廊。
第一展厅位于展馆一楼南侧,本单元分为史前石器和史前陶器两个部分,主要以史前考古发掘为依据,探寻人类的起源、迁徙与发展,展示石器时代的文明遗存,重现人类文明早期活动场景。
野居穴处|史前石器
在占据整个人类历史95%以上的史前时代,石器代表着人类最尖端的技术,讲述着人类被时光掩埋的故事。
刀耕火种|史前陶器
陶器的发明见证了农业的发展与壮大,粮食的富余让人类逐渐从狩猎采集转向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第二展厅位于展馆一楼北侧,本单元包括青铜玉器、东南瓷器、书法绘画三个部分,通过展示五千年中华文明所创造出的精美手工艺珍品,展现华夏民族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与审美想象力。
金玉良缘|青铜玉器
青铜器与玉器是最能代表中国的器物之一,它们的形制、纹饰以及铭文等,无不散发着独特的东方气息。
色白花青|东南瓷器
陶瓷,它是“土与火”的艺术,被喻为中国的象征,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陶瓷制造传统。
笔精墨妙|书法绘画
书法与绘画,无声而有音乐的韵律,无味而具美酒的香醇,在莹白如玉的宣纸上,留下一幅幅独具东方审美的传世佳作。
第三展厅位于展馆二楼南侧,本单元主要展示丧葬仪俗和民间信仰两个部分,展陈对象包含唐三彩、随葬明器,闽台及东南亚民间信仰活动用品,展现了人类丰富的精神创造活动。
事死如生|丧葬仪俗
通过观赏古代纷繁驳杂的随葬明器,了解古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生死观,探寻隐藏在表象背后的现实意义。
民间信仰|闽台信仰
民间信仰通过最通俗的方式表达出各自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内核,历经岁月涤荡,顽强地留存下来,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另一种视野。
碑廊位于展馆一楼南侧庭院,展区集中展示了泉州景教碑刻,透过饱经磨砺的石刻,重绘千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
临展厅位于展区二楼北侧,目前正在展出的是“洞天遗珍——万寿岩遗址出土文物展”。三明万寿岩遗址,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亲手抢救保护下来的文明瑰宝。这些珍贵文物为研究华东地区人类文明的起源、迁徙和海峡两岸文化渊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
看到这里,不知你是否心动了呢?
百闻不如一见,心动不如行动!
这个春天,我在人类博物馆等你哟~
文稿:孙雯
图片:陈世展、徐若然
排版:郑林晨
厦门大学档案馆/文博管理中心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