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间:2022年01月20日
来源:
浏览:次
1927年9月1日,福建省永春县农民革命运动著名领导人张大宣,在赴省途经泉州时,于泉州花巷慘遭敌人暗杀。噩耗传来,永春人民悲痛不已。9月20日举行的追悼大会暨出殡仪式,到会者有二千余人,大会庄严隆重。仙游县农协会送来的挽联云:“大得民心骨香梓里,宣传农运血溅桐城。”
张大宣(1903—1927),小名张端峭,字忠挺,1903年9月出生于福建省永春县鳌峰乡鳌西村(现为吾峰镇吾西村)一个书香门弟,祖父、伯父、父亲均是晚清秀才。他自幼聪敏过人,学习勤奋,为人忠厚,是一个有志气有抱负的少年。在他十多岁时,父母先后亡故,因伯父的器重和经济上的大力支持,张大宣得以继续求学。
1920年春,张大宣以优异成绩考进厦门集美师范第五组学习。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集美师范的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张大宣在这里开阔视野,接受新思想,阅读《向导》《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他深感要传播新思想,发动民众改造黑暗落后的社会,必须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为此,张大宣中断学业,于1924年春,回到家乡,倾注了大量心血,动员各方面力量,创办鳌西村第一所小学——日新小学(后更名溪圃小学,即今吾西小学前身)。学校名字取自儒家经典《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句,表现了他关心桑梓教育,热心新文化,冀望家乡人才日新辈出、不断革新的感情。
为进一步探求革命真理、提高文化知识造诣,1925年2月,张大宣在伯父的支持下进入厦门大学深造。这一时期,厦大进步师生联络厦门各界,发起声援“五卅运动”“反对日本出兵南满”“反抗帝国主义文化侵略”“五九”国耻纪念日和抗议鼓浪屿“工部局”无理逮捕学生等活动,频频掀起反帝爱国浪潮。在蓬勃发展的反帝爱国运动中,张大宣爱国热情日益高涨,革命思想不断进步,于1926年夏经过组织考察加入中国共产党。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前夕,张大宣服从革命的需要,奉命回永春开展工作。
回到永春后,张大宣先后在日新小学和润中公学任教。他白天授课,晚上和假日到附近的学校串联,宣传革命真理,酝酿成立学联会组织。1926年6月20日,永春县学校联合会成立,张大宣被推举为临时主席。通过这个组织,他宣传马列主义和开展革命活动,并设立阅览室,为师生们学习革命知识提供了大量革命书刊。
1926年11月,东路北伐军入闽,永春县农民运动蓬勃开展,张大宣致力于县农协会的筹建工作。1927年3月,泉州地区第一个县级农会——永春县农民协会成立,会员一千多人,张大宣为主任。永春县农民协会向会员颁发会员证,正面有“不劳动不得食,宜用心宜协力”字样,同时发表了《永春农民协会筹备处宣言》。《宣言》阐明农会的宗旨是使“永春各乡各农村的民众,都有严密的组织,都联合起来,成为团结的有革命精神的民众”,指出“如果要做彻底的革命,从根本上解决,一般革命的先觉者,就要去与农民为伍,我们农民也应联合起来,做有组织的有革命精神的民众”,提出“打倒资本主义的大地主,打倒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者,反对不彻底的革命者,反对变相的新军阀,实行民生主义,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改善农村生活”等革命口号,这是永春县第一个革命的公开宣言。在张大宣等人领导下,全县各地农民纷纷组织起来成立村农协会,开展减租减息、抗捐抗税、斗争不法地主的活动,农民群众扬眉吐气。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24日,永春国民党右派进行“清党”,大肆搜捕杀害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气氛中,张大宣不顾个人安危,继续发动群众开展抗捐减租斗争。
1927年暑假期间,永春县农协会在润中公学操场召开农民大会,张大宣亲自回鳌峰发动三百多人来参加,到会者共有一千多人。大会宣传革命形势,号召群众开展减租、抗饷、反迫害运动。
县农协会的活动,直接触动地方军阀豪绅的利益,他们对张大宣恨之入骨。由于张大宣是永春革命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和影响,反动派不敢在永春对他公开下手。他们处心积虑,采用阴谋暗杀的手段,当张大宣乘坐人力车途经泉州花巷时,两名跟踪埋伏的凶手残忍地用石头连续击打他的头部,恐其不死,最后又开枪在其腹部补上一弹。张大宣壮烈牺牲,年仅24岁。
参考文献
[1] 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福建英烈传略 中》[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4月;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永春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永春文史资料 第7辑》[M],1987年11月;
[3] 陈炳三,《厦门大学革命史画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10月;
[4] 王素华、张惠萍,《铭记:泉州革命英烈画传选编.第一辑》[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9年;
[5] 中共泉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泉州市民政局,《泉州英烈》[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1年11月。
绘画 | 洪志雄
文字整理 | 董健岚、林秀莲
编辑 | 董健岚
图片选自《铭记 泉州革命英烈画传选编(一)》
厦门大学档案馆党支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