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已进入11月份,可此前厦门的最低气温还是一直徘徊在20℃,加之前几天的一场中雨,天气湿热,厦大人类博物馆里来了一批新“游客”——白蚁,可谓来者不善,它们大批地啃啮和蛀蚀博物馆的部分文物,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还好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发现及时,经过一番商讨,确定了灭蚁方案。于是在本周二,博物馆的师生一起齐心协力,剿灭白蚁。

(师生一起给文物喷洒灭虫剂)
据悉,这次受到白蚁侵害的文物集中在“台湾民间信仰陈列室”,即闽台神像,共计116件。2008年,厦大人类博物馆馆长陈支平教授应邀到台湾海洋大学做学术讲座,得知桃园县林新来先生收藏有大量神像、佛像,承蒙林先生慨允,惠赠神像、佛像130余尊,几经周折,全部运到博物馆。再经一年多的筹备,2010年3月,“台湾民间信仰陈列室”终于正式揭牌以供社会各界观览。

(独特、珍贵的闽台神像)
这些台湾民间神像、佛像,种类繁多,最早可能制作于清代中期,极具历史与文物价值。其中一尊1米多高的软身妈祖像,在现今的闽台两地已较为罕见。有些神像如齐天大圣、天蓬元帅等也是大陆地区难得一见的珍品。在这些神像中,还有一部分显然是先由福建移民请往台湾,此次再由台湾返回厦门。这些神像的经历及其特征,更加具体地展现了福建与台湾之间民间联系以及“神缘”的密切。
如此珍贵的文物遭受白蚁侵害,博物馆的老师们既感到心痛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白蚁剿灭刻不容缓,但如何灭蚁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对文物的损害,为此,特地咨询了厦大历史系考古专业的资深教授,最后确定了一套针对文物的除蚁方案。
(学生帮忙搬出全部文物)
(学生帮老师一起灭虫)
天气湿热可为何只有这个展厅的文物遭受了侵害呢?博物馆的周老师介绍,由于这些文物多为木胎彩绘,恰逢天气湿热,适宜白蚁生长繁殖所以才滋生了白蚁。为了彻底剿灭白蚁,他们将文物搬出后,把展厅的地面、墙壁以及摆放文物的底座也都喷洒了灭虫剂。
(每个角落都喷洒灭虫剂)
不过由于发现及时,文物遭受损害程度并不严重,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博物馆的师生当天就完成了白蚁的剿灭工作,那白蚁到底是何方神圣?又为什么让文物保护工作者避之不及呢?
白蚁(termite,,white ant),亦称虫尉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蜚蠊目。根据化石判断,白蚁可能是由古直翅目昆虫发展而来,最早出现于 2 亿年前的二叠纪。
白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木材或纤维素为食。我国地处亚洲东部,跨东洋区和古北区两大动物地理区系,白蚁种类异常富庶,已知白蚁有4科44属479种。我国白蚁分布的北界呈东北向西南方向倾斜,大多分布于南方,少数出现于华北和东北的辽宁等地。
人们常常以为白蚁就是蚂蚁的一种,实际上白蚁和蚂蚁是两种不同物种。白蚁是一种有二亿五千万年生存历史的昆虫,工蚁、兵蚁大多淡白色或灰白色,眼睛退化畏光,行隐蔽活动;而蚂蚁仅有六千万年生存历史,多为黄色、褐色、黑色或桔红色,不怕光,多在露天场所活动。
白蚁原本是等翅目昆虫,2007年,等翅目撤销,被归入蜚蠊目,换句话说,白蚁是社会性的蟑螂,而不是蚂蚁。
白蚁危害所造成的损失是惊人的,它们危害经济作物(比如甘蔗),危害树木,还会破坏房屋建筑,尤其是砖木结构、木结构建筑,由于其隐藏在木结构内部,破坏或损坏其承重点,往往造成房屋突然倒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除此之外,它们还在堤坝内密集营巢,迅速繁殖,苗圃星罗棋布,蚁道四通八达,有些蚁道甚至穿通堤坝的内外坡,当汛期水位升高时,常常出现管漏险情,更烈者则酿成塌堤垮坝。
虽然白蚁危害房屋建筑、水库堤坝、山林果园、车辆船只等,对国民经济造成很大的损失,但也有有利一面,它能加速物质循环、改善土壤结构,还有指示该区土壤及岩石含铜的实用意义,有利于找矿,据此,在田间或山上找铜矿时,可利用白蚁的此种生境调查,作为一种指示。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理论生物学家Jef Huisman认为这些结论显示,“白蚁丘在干旱陆地景观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厦大人类博物馆的“台湾民间信仰陈列室”是目前大陆以及世界各地唯一的一家以台湾民间信仰为主题的历史文化陈列室,这对探讨和弘扬“海西文化”,拓展海峡两岸的社会文化交往,尤其显得重要和珍贵。
此次这些珍贵文物遭受白蚁的滋生和入侵令人心痛,同时也给文物保护再次敲响了警钟,天气温暖造成白蚁活动频繁,白蚁取食、繁殖次数增多,白蚁灾害多发期提前,影响力持久,破坏力更强,而白蚁危害又常常是隐而难察。为此,加强文物病虫防控意识,给文物定期体检,及时监测,给文物建立“健康”档案,掌握白蚁防治基本知识也成为下一步的工作目标之一。
joy | 文字
李蜜 | 审稿
陈世展 | 排版
厦大人类博物馆 |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