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面,就被谢华斌爽朗的笑容所感染。个子不高、穿着无领墨色衬衫的谢华斌一看就是雅致而有内涵的人。
当他系上围裙,在那红色宽大的裱台旁一站,像魔术师一样摸出毛巾,把擦裱台也说出好几条心得来;当他仔仔细细地糊糨糊、认认真真地刷糨糊;当他捏着只有2毫米宽的长纸条小心地贴在古画背面……他的脸上有一种近乎神圣的光芒。
他是认真的,扎扎实实地学习南裱,借鉴北裱,不断开拓视野,海绵吸水般地向各方学习。
他是开放的,积极地参加各种研讨和学习,愿意把自己的心得毫无保留分享给别人。他不固步自封,不断学习新技能。他修古画,也创作中国画,两者互为促进、相辅相成。
他是创新的,借助厦门大学这棵大树的资源优势,积极促成各学科和科技赋能书画修复。他在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开展书画与文献修复实践课,与信息学院开展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书画文物与档案文献修复研究,与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展激光清洗技术用于档案与书画保护修复研究,积极响应学校“数智赋能,文博育人”的号召,让沉寂已久的文物被唤醒,为现代人服务。
但归根到底,古画修复最需要的是什么?谢华斌认为,是静。这些个古物静静的不说话,可看着它们,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这是一种无言的大雅。谢华斌说,他接触过很多优秀古书画修复师,发现他们都有一种沉淀下来的美。正是这股静气,令他珍惜和古书画的每一分钟相处,令他工作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有了神圣的意味。他制作的工具绝对严丝合缝,连手卷的包巾也是特别订制的。
这是他把一条冷寂的、窄窄的路,走成阳光大道的原因。